好消息~沭阳南部城区将再添一处红色主题纪念园

2020年03月24日 10:45:24 | 来源:沭阳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我县

  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力度

  为铭记革命历程,传扬老区精神

  决定在南部城区建设一处

  以淮海抗日根据地为主题的纪念公园

  预计年底前,纪念园将建成对外开放

  届时我县又将拥有一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地方党史文化传播基地~

  重拾烽火岁月,追寻红色印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

  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以沭阳为中心的淮海抗日根据地是我们党开辟的苏北战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抗日根据地北枕陇海铁路,南抵两淮,东临黄海,西濒运河。它先后辖泗阳、淮阴、沭阳、宿迁、宿北、潼阳、东海、灌云、运河特区等十几个县级政权。中共淮海区委、淮海行署、淮海军分区机关曾驻在沭阳县的张圩乡陈圩、周集乡小胡庄等地,他们领导淮海军民抗击日寇,打击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作坚决斗争,留下了光辉壮烈的抗战史诗。

  八路军一部南下及开辟淮海区要图

  1940年,八路军主力南下,挺进苏北

  1940年8月中旬,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东渡运河,挺进淮海,扫清了六塘河两岸的顽军和土匪,为打开淮海区奠定了基础。1940年9月,中共苏皖区党委进入淮海区,直接领导淮海区各县的工作。在主力部队支持下,淮海区各县迅速成立抗日民主政权。9月18日,苏皖区党委在沭阳钱集召开绅士座谈会和各界代表会议,通过成立淮海专员公署的决定,12月25日,淮海区临时参议会在沭阳成立。1941年3月,淮海军区成立。5月,中共苏皖区党委改为淮海区党委。从此,扎根淮海的各级党、政、军机构,领导淮海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

  1941年,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在苏北

  1940年秋,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进入苏北。1941年2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作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三师负责保卫新四军军部和开辟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42年冬,淮海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合影。左二起为吴信泉(新四军三师十旅副政委兼淮海军分区副政委)、金明(中共淮海区委书记兼淮海军分区政委)、刘震(新四军三师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洪学智(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李一氓(淮海行政公署主任)

  1941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进入淮海区后,为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即将主力部队分散和地方武装合编,旅直属队和淮海军区合并,培养带动地方武装,实现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武装三结合。第十旅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共编成4个支队12个团。主力部队地方化,密切了部队和群众的联系,获得了无穷力量。到1943年冬,第十旅主力部队由1941年9月的32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地方武装(县、区、乡脱离生产的武装)发展到9000余人。1945年9月底,离开淮海北上时,已经发展为两个旅1.5万人。

  位于沭阳万匹的伪军据点

  1943年6月3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和淮海军分区三支队拔除了沭(阳)赣(榆)路中部的万匹据点。

  人民群众撤除万匹据点

  1942年8月出版的《淮海报》

  1940年10月,苏皖区委机关报《人民报》社迁到沭阳张圩;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更名为《淮海报》,是淮海区党委的机关报,陈毅为《淮海报》题写报名,报社设立编辑、采访等部门,向各县派有常驻记者,并建立了通讯网络。《淮海报》为综合性报纸,贯彻大众化方针,服务于工农兵群众,宣传报道根据地各项工作,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基本上为四开四版三日刊,通常一、四版为地方版,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抗战新闻与党的中心工作;二版为电讯版,主要宣传国内外形势和时事;三版为文化教育版,刊登文艺通讯、文教动态、群众来信等。《淮海报》是淮海区人民的喉舌,被誉为“舆论堡垒”。解放后,《淮海报》成为中共淮阴市委机关报。

  让我们一起期待公园的早日建成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