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专稿 撰文/周诗婕 采访/史亚楠 高志鹏 周诗婕
3月17日,首批完成救助任务的支援湖北医疗队陆续返程。与此同时,还有一批重症医生仍在坚守武汉。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还没有特效药,躺在ICU的2000多名重症患者与死神的搏斗还在进行中。
武汉的重症病房有哪些故事?医生和患者都在经历什么?
荔枝新闻联系上了自大年初二起一直奋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的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讲述疫情前线的生死之战。
以下为潘纯的口述:
我是大年初二来到武汉的,算上今天已经有53天。这几天,陆续有战友撤离返程,部分医院关停病区。不过,金银潭医院作为重症及危重症的集中收治医院,还是陆续有病人转过来。我们管理的病区目前收治有20多个病人,其中8个需要气管插管,6个需要做血滤,都还比较危重。
来汉近两月,渐渐习惯了每天“惊心动魄”的节奏。坦白说,刚开始来的时候,压力很大。一个临时组建的团队,一个临时组建的病区,30多个重症及危重症病人住进来,大部分都要进行气管插管等有创通气,我们却只有14个医生、30多个护士。按照重症监护室的人力配比,医生跟患者的比例应该是0.8:1,护理应该是2.5:1, 当时在人力上非常吃紧。
人手紧张,穿着防护服、戴着已经花了的护目镜操作,每一项都是挑战。在那种情况下,病人依然在增加,每转出去一个,很快会有病人转进来。而且,大部分都需要“高危”操作。气管插管是常见的“高危”操作之一。插管时,患者会喷溅分泌物、血液,或产生飞沫、气溶胶,增加新冠病毒传染的风险。
我到目前为止,给7个病人插过管。插不插管?什么时机插管?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个纠结的决定。毕竟这是新的疾病,还是烈性传染病,大家的认知和心态都在影响着选择。不过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越来越深入,大家知道怎么防护以后,会坦然很多。早期,为了减少大家的恐惧,邱海波和杜斌两位专家常常在重症病房里示范插管。现在,他们俩有时候只戴着面罩和护目镜就插管了。实际上,操作过以后,你就会知道怎样防护是正确的,而不是过度的。
在媒体报道中,经常会把插管描述得极有风险,甚至把插管的医护人员称作“敢死队”。其实,插管的风险不仅对医护人员有,对病人也有。因为一旦被插了管,就意味着需要用药物让病人睡觉。如果治好了,病人可能会醒过来。如果治不好,就意味着他永远都醒不过来了。
因此,插管前,我们也会把风险告知给病人。我有一个病人,印象特别深。他38岁,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当我们把插管的风险告诉了他,他很配合,无条件信任我们。插完管以后,我们一直给他做俯卧位通气,后来上了ECMO。15天后,ECMO撤机停药,由于长期卧床,这位病人肌肉萎缩、肺部感染,还经历了消化道大出血。我们晚上11点给他做胃镜,堵住出血。最近,他终于慢慢恢复,可以说话了。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我很感动。这几天,他也开始要求吃削皮的苹果。当要求开始多起来的时候,我觉得,他快好了(笑)。
潘纯(左)与同事为患者安装ECMO
正在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患者(注:也是文中提到的38岁患者)
这位病人也是金银潭医院成功撤机ECMO的第一位病人,发生在3月。目前我这边实施了6例ECMO,3例成功撤机。其实,我个人对ECMO持保留态度。它是一个风险和受益并存的操作,甚至可以说,在有些时候风险是大于获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维持住病人的生命体征。然后给我们时间去治疗原发病。但是因为是有创治疗,它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就像我那位38岁的病人后续面临的。使用ECMO,其实是把自己逼到一个万不得已的境地。如果能把患者的病情逆转在ECMO使用的节点之前,使用常规和挽救性治疗能够逆转病情,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收治的很多重症及危重症病人都需要一个月及以上的护理时间。重症病区不像方舱医院,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可以讲述。在这里,我们常常会面对垂危的身体指征和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竭尽全力地从死神手里抢人,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我们也希望零死亡,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位治疗50多天的病人核酸检测依然是阳性,动用了ECMO各种先进技术依旧无力回天。这时候,我们也没有时间热泪盈眶,只能打起精神,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我们争分夺秒地救治。
在金银潭医院,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各种临床试验。瑞德西韦、克力芝和康复者血浆等药物的临床试验都是首先在金银潭医院开展。但是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里,也可以看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效药。新冠肺炎的治疗更多是打组合拳。目前我们重症及危重症的治疗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原发病的控制,二是气管插管的关口前移,还有一点是俯卧位通气。
潘纯儿子送给父亲的画
其实经历过这一次,对我个人来说,不止在思考新冠肺炎重症治疗的经验,也会尤其感怀这样特殊时期特别纯粹的医患关系。
平时在医院,临床试验很少会有人参加。但是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很多病人和家属会愿意一试。这当然也是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但能强烈地体会到一种信任。其实,医生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做临床试验也一定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做的。千万不要怀疑医生的用心。
此外,我也特别想说,俯卧位通气在日常ICU的诊疗中应该被推广。因为俯卧位通气对医护人员来说很累,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在平时ICU中用到的很少。据统计,在国外,俯卧位通气的使用率是16%;在中国,俯卧位通气的使用率是8%。这一次重症病人的治疗已经证明了俯卧位通气是很好的手段,可以通过一些制度的改革,让它在治疗中更为普及。
最近,那位38岁的病人一天天好转了。有一天,他跟我说,“等我病好了,要请你喝茅台”。在这次疫情中,其实可以看到很多纯粹的医患关系。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平等治疗。在这里,一切都是可信任的。患者全身心依赖医护人员。
我想说,无论是白衣战士,还是白衣天使,其实他们也都是普通人,需要被肯定,需要被信任。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更希望疫情之后,医患关系能够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