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他很难过”,白衣天使也需要支持和抚慰|荔枝时评

2020年03月09日 15:17:0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37日,武汉同济医院,一名67岁的危重病人出现炎症风暴先兆,医师魏礼群在对他进行气管插管的时候,病人的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病逝。魏礼群瞬间痛哭崩溃,迟迟无法释怀,同事们劝导也难以平抑悲伤和失败感。同事为他举着纸希望大家理解,纸上写着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魏礼群今年27岁,是上海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是一名麻醉科医师。

  从照片上,我们看到被防护服、护目镜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魏医生,尽管看不清脸,也能感受到他的疲惫和沮丧。

  同样是27岁的医生,同样来自上海,另一位名叫刘凯的医生也留下了一张让世人动容的照片。他和他的病人一个穿着防护服站着,一个躺在病床上,一起抬手指向远处的落日余晖。

  两张照片,一张是“向死”,一张是“逢生”,一张透着绝望,一张满怀希望,将它们合二为一,或许才是医生这个职业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习惯赞美医护人员的勇敢,他们是生命场上的“救火队员”,是人人自危时的“逆行者”。我们在报道中看到了很多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比如,95后女孩甘如意骑行四天三夜,只为赶回武汉抗疫一线;身患新冠肺炎的医生痊愈后立刻写下请战书,要求重回岗位,原因只是“我是一名医生,这是我的职责”……

  我们也习惯赞美医护人员的成就,他们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多少生命,越来越多的治愈患者出院了,一所又一所方舱医院休舱了……我们称呼他们为“白衣天使”,为他们送上鲜花、掌声和祝福。

  这一切赞美都是他们应得的。只是,当我们赞美勇者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勇者也有脆弱的一面,赞美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还有失败带来的创痛。

  医护工作是非常特殊的职业,他们比常人更频繁地面对生死。当自己正在治疗的病人突然停止了心跳,那种精疲力尽又无能为力的挫败感,有可能将医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在一个医疗论坛,有不少此类话题帖,一位医生留言说:“有经验的老大夫会教育年轻人,医生当久了就好了。”另一位医生说:“刚开始打击比较大,后来看到的多了,就学会慢慢接受了。”真的是见惯就好了吗?不是。武汉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接到一个电话,然后突然就泣不成声。他的一位医生好友打电话给他说我觉得我快不行了,胡明说,天天面对生死,几十年了,从来没有这么情绪波动过。每一个医生都经受过或正在经受“死亡”带来的精神折磨,而“治疗”方法大多是“面对、忍耐、接受”,也就是自己扛。

  有些精神压力可以自己消解,有些却不能。医护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尤需关照。台湾一位精神病学专家苏东平曾跟踪研究过台湾在2003SARS爆发时医护工作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SARS病房直接照顾病患的70位医护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身心状态评估,并以非SARS病房的32位医护人员做对照。结果发现,SARS病房的忧郁症发生率,比非SARS病房高出13倍,失眠发生率高出4倍;PTSD症状平均为29.7%,而在非SARSICU病房工作者是11.8%

  此前,有心理学家提醒,医疗人员在治疗时,工作强度、时长、压力都是超常的。医者也不仅仅是在“治疗”病人,他们还身兼看护、精神抚慰等多种职责,当病人不安的时候,他们更需要表现出沉稳的态度。如此一来,他们的心理消耗就是双倍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免疫力,会让他们的健康风险也加倍。

  魏医生的痛苦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所有超长时间在一线作战的医护人员都需要安慰。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派出了援鄂心理医生团队,为医护人员解压就是这些团队的职责之一。魏医生提醒我们,对于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状态,我们或许还要更加重视、投入更多力量。因为,所谓的“白衣天使”也只是普通人,只有给他们以最妥帖的心理支持,才能让“天使”长出双翅。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