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一个月,大家终日躲在空调房间里,天气预报中的寒潮、降雪,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力度。这个冬天,是前所未有的寒冷和漫长。
小花园里的梅花已经漫不经心地开了,赏花人的多与少与它们好像全无关系。水杉林里的二月兰或许更欢喜一些?这些年来,它们第一次如此从容,不必小心翼翼地躲避游客的双足。春天来了,却是前所未有的冷清和安静。
周六,戴好口罩出门买菜。在阳光温和的抚摸下,出门的人比前两天多了起来,三三两两,不紧不慢。不知是不是错觉,人们说话的声音都好像大了起来。通往孝陵卫菜场的路边,原本喧闹的各色店铺三分之二仍然铁将军把门,不过,相比一周前,开门迎客的店铺多了起来,粮油、杂货、水果、餐饮慢慢恢复着人气。煎饼虽然没出摊,但烤冷面已经香味四溢了,汉堡店外还有外卖小哥在守候,而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们正拿着册子挨家检查。卖零食杂货的老板娘放着民族风舞曲,在狭窄的几乎无法转身的柜台里,旁若无人地伸展着手臂、扭动着腰肢。我对着她笑了起来,她也回应地笑了——奇怪,隔着口罩,我们却依然清晰地分辨出彼此的笑容。
连续三天,江苏全省没有再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从全国的疫情通报看,好消息也不断传来,出院的人数在增加,确诊的病例在减少。加上复工复产的需要,街上的车辆多了,公交地铁的间隔时间缩短了,新街口的商场恢复营业,梅花山玄武湖重新开门,生活仿佛在停滞了将近一个月之后被按了Reset。
朋友圈有人转了一段视频,是玄武湖重开当晚,市民们排队测体温入场的场景。如果是正常时期,这样的人流量会被当成“趁着人少赶紧去”的信号,但放在此时,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担忧,说好的“间隔一米式”排队呢?说好的不要扎堆聚众呢?
虽然我不曾去“凑热闹”,却万分能理解视频中的人们。就像加缪在《鼠疫》这本书里形容的,疫情下的人们,虽然大多数只是被“封闭”在家,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被流放”,“那时刻不离我们心田的空虚,那确确切切的激情,那希望时间倒流,或相反希望时间加快飞逝的非理性的愿望”,都是一种“被流放”。是的,我们是被疫情流放在了最日常最普通的生活之外,以至于我们迫切需要证明,证明生活还在继续,证明我们依然强壮,而非无处依存的飘萍。
病毒可怕,心魔犹甚。所以,公共生活有序地、逐步地恢复,是疫情防控到了此时的必需品。除了经济所需,至少还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让憋闷在家的人有安全的地方可以适当运动。良好的免疫力才是抗击病毒最有效的手段,而科学锻炼必不可少。开放的、露天的、范围比较大的公共绿地、公园,即使开放了,人们散落其间,密度也不会太大,有助于舒展筋骨、亲近自然。第二个好处是缓解焦虑。运动可以提升多巴胺,与自然接触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持续将近一个月的封闭式生活,可能已经让一部分人的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烦躁。公共生活的重启,哪怕对最悲观的人群都会是一种暗示:一切都正在慢慢好转。
只不过,哪怕是有人嫌啰嗦,也还是要重复提醒:“慢慢”这两个字非常重要,请不要低估复工复产带来的风险。疫情能被有效控制,正是依赖于这些日子的严防死守,是基层工作者在每个门禁的不厌其烦,是居民们遵守规则坚定“死宅”,是人人学做蛋糕、家家学炸油条的自我娱乐,是戴口罩勤洗手的卫生习惯。转机在望,可别前功尽弃,咱们要对得起这些日子以来,医护工作者的搏命相守。
都说南京的春天非常短,但哪怕错过这个春天也不要紧。只要我们依然健康,只要希望不曾枯竭,春意便始终在心中萌发并绽放。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