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医护工作者|朱烽烽: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闯关

2020年02月17日 14:18:0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进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江苏省80万名卫生健康工作者闻令而动、冲锋向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誓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通过信息云技术,联合发布第二批在战“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奋战在防疫战线上的“最美医护工作者”,倾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苏州的朱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武汉探亲,竟让他成为了江苏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110日,作为疑似病例,他被转入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123日,由于治疗及时、有效,确诊后第二天顺利出院。

  这一边,“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消息,给阴霾笼罩的人们带来曙光,疯狂刷屏;

  那一头,朱先生的主治医师——苏州五院重症科副主任朱烽烽却顾不上庆祝,甚至接个电话都要匆匆挂断,因为,下一场战“疫”正等着他。

  

  (朱烽烽在救治病人的间隙,还要接听着其他病患和家属咨询电话。由于穿着防护服,戴着三层手套,无法接触手机,只能由同事代为手持。他无奈地说:“我只能这样接电话!” )

  40小时分秒必夺,“你不是一个人在闯关”

  自首例患者收治以来,朱烽烽始终战斗在任务最繁重、情况最复杂、感染可能性最高的负压病房内。

  1月24日大年三十,也就是朱先生出院后的第二天,苏州五院又收治了一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70岁的王先生,从武汉来苏州旅游,没想到大年三十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转入苏州五院后,130日,他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一度伴有幻觉。

  “正常人氧合指数都要300以上,而老爷子当时的氧合指数只有100左右,可能马上就会导致死亡。”

  患者命悬一线,朱烽烽立即联合专家组对王先生展开连夜抢救。此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36小时。

  

  (朱烽烽为王先生做检查)

  从晚上8点奋战到夜里12,王先生状况终于逐步稳定,朱烽烽也放下了悬着的心。走出抢救室,脱下防护服,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全身湿透。换好衣服,端起茶缸,豪饮一杯水后,他组织起同事继续制定下一步诊疗措施。

  

   (脱下防护服,朱烽烽已浑身湿透)

  新冠肺炎对病人的挑战,在身体上,更在心理上:对未知的恐惧,被隔离的无助、焦虑、孤独……都不断吞噬着患者的信心。救治身体的同时,心理问题,朱烽烽同样“对症下药”。

  在苏州举目无亲的“外乡人”王先生,热泪盈眶地告诉记者“我每天眼睛一睁,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的朱主任,他不是我的亲人,但胜似亲人。”

  “你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我们有三十多人的医疗团队,带着你闯关。”朱烽烽一直这么对他说。

  首例治愈患者朱先生虽然居家隔离,却依然会和朱烽烽联系,“朱主任跟我说,以后咱们就是兄弟了,我真的挺感动。”

  (“我要特别感谢朱烽烽主任,不但医术精湛,幽默诙谐开导我,乐观的心态也给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力量”——朱先生写给朱烽烽医生的感谢信)

  实际上,为方便后续沟通,在重症监护病房待过的患者,朱烽烽基本都加了微信好友。他指指自己的手机,这里面差不多80%都是患者的电话。

   (朱烽烽微信上都是和患者、家属沟通的信息)

  30多天分离,妻儿是软肋、更是铠甲

  自苏州五院被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以来,该院收治了80多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此次救治任务的攻坚队长,今年春节,朱烽烽断然放弃和家人团聚,第一时间坚守岗位。30多天,吃住在医院,和儿子只能偶尔视频通话,与妻子也仅隔窗见过一面。

  他一直住在医院,但只带了两身衣服,不够换,我就给他送衣服来。考虑到彼此的安全,那天,我们就在车上隔着玻璃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回去继续工作了……

  朱烽烽的妻子范月娟,是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生。作为消化科医生,因为疫情严峻,目前也在发热门诊值班,只能隔几日回家一次,“短暂分离,是为了让更多患者的家庭能够尽快团聚。”范月娟这样告诉儿子。

  (朱烽烽一家在荔枝云平台上实现了片刻“团聚”)

  疫情面前,舍小家、为大家,“火线夫妻”觉得最愧对的还是孩子。

  “最近跟儿子视频,发现我们夫妻俩没法照顾他的这三十多天,真的挺对不起他,但是感觉他一下子变成个大人了……能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饭、自己按时装软件上网课,很欣慰。”朱烽烽说。

  看到12岁的儿子时常孤身在家,不免心酸,但正是儿子的那句“春天等你回来!”让朱烽烽在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充满了力量。

  照顾不了自己孩子,“爸爸”朱烽烽却在“疫”线保护着“别人家的孩子”。

  28日,元宵节,苏州五院收治了一名特殊的新冠肺炎患者——孕30周的准妈妈。当时,胎心异常,情况危急。朱烽烽集合妇产科、新生儿科、呼吸重症科专家共同会诊。终于,一声啼哭打破了隔离病区的沉默与凝重,新生儿没有受到感染,母子平安!

  

  患者一家万分感激,请朱烽烽取名,他为孩子取名为“宵逸”——“希望他免除病疫,健健康康。”

  9年坚守,ICU里托起重症患者生命之舟

  重症医学科(ICU)被人视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这里的工作不仅时间长、负荷大、强度高,更充满了人世间的辛酸无奈,对医护人员身心考验极强。

  重症医学科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我们的坚守,才能点燃患者的希望之光2011年进入ICU工作至今,他已坚守了整整9年,参与处理了很多重症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朱烽烽的防护衣上写着“祝大家早日康复 烽哥”)

  2011年,一例肝衰竭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收治入院,患者合并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家属已经绝望,认为希望渺茫。可朱烽烽不放弃,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抢救:抗感染、抗休克、液体复苏,血浆置换联合CRRT……坚持了近一周的救治,患者竟奇迹般好转。

  朱烽烽对家属说:“无论有多糟糕,我们和你们都全力以赴,不放弃”。

  20148月,朱烽烽作为重症医学专业医生,对昆山爆炸事故伤者进行医疗救援。

  事故中都是严重烧伤患者,每次换药对病人和医生而言都是极大考验,朱烽烽就一直守在患者床边,直到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才敢离开。

  朱烽烽说:“这些烧伤患者遭受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双重痛苦,只要能为他们减轻一点疼痛,我都不觉得累。”

  从昆山爆炸事故,到禽流感救治,再到如今新冠肺炎的战疫,共事过的同事们评价朱烽烽是一个“很好说话”、“任劳任怨”的医生,哪里有需要就冲到哪里。

  (朱烽烽团队)

  而今,这个“好说话”的医生也有一个“好简单”的愿望:“疫情结束后,一家团聚,补吃一顿年夜饭”期待,朱烽烽一家“春暖花开再相见”的约定,早日实现。

荔枝新闻记者/朱彤 荔枝新闻编辑/孙祺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