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周诗婕
近日,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蔡毅的一张朋友圈截图火了。在朋友圈里,他讲述了同事被感染的经历,呼吁大家做好防护,不要辜负医者眼泪。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医者背负着太多责任和使命。在各大医院防护物资短缺的呼吁下,在各种报道中医疗资源紧张的铺陈下,武汉医护人员的真实状态如何?
荔枝新闻采访到武汉市中心医院一线医生蔡毅,希望通过个体的陈述,留下这份历史的底稿,窥见这场战“疫”的一个侧面。
以下为蔡毅的口述:
我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我今年39岁。1月27日晚,带着临时组建的10人医护团队,我和同事们正式进入发热病区。
我们团队一共接收了33个患者。有两三个症状重一点,大部分都病情平稳。
就在刚刚接受采访前,我一直在抢救的那个60多岁的重症患者没挺过来,走了。我刚把他的家属送回家。
病人本来是自己开车来的,发病很快,五天就走了。家属哭得不行。车是没法开回去了,因为是感染病人开的车,也不好找代驾,我就送她回去了。
我以前是麻醉医生,见惯了生离死别。但看到这种场景,还是有点难过。不过,这样的情形是少数,多数患者病情稳定。他们都很配合,对我们也很好,有时候挺感动的。很多症状,都是我们问出来的,没去查房的时候,他们常常很不舒服却憋着不说,不去按呼叫铃,怕我们累,怕传染。后来我们也给患者建了分组群。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可以随时在微信上沟通。
蔡毅患者群里的聊天截图(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状态,早上七点半上班,晚上十点多查完房回去,从工作强度上说没什么。外科医生的体力都很好,以前经常三更半夜做完手术,第二天照样查房。主要是感染患者的收治工作和以前是有区别的。病房是刚开的,消毒得规范,很多困难都是刚碰到的。穿着很厚的防护服,做很多事不方便,说话以后,眼镜会起雾,远一点的东西都看不清。这些都需要慢慢适应。
不过,能够在一线,说实话我心里很爽。非典的时候没赶上,有点遗憾。这次终于能上“战场”。1月23日,我在微信群号召大家:兄弟们,上啊!不能一起扛个枪,也一起上个无硝烟的战场。现在,我们十多个人都奋战在“一线”。
蔡毅在群内号召大家上“战场”(受访者供图)
怕倒没什么怕的。选择了这身白大褂,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家里人也支持,从当医生第一天起就明白。现在,我和他们不住在一起,和同事们在医院附近的一家酒店隔离。10岁的女儿好像也很淡定,很少问我,习惯了。
我自己也习惯了这个节奏,患者沟通越来越融洽、科室消毒越来越规范,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直到前几天接到了我们科一个护士的电话,她哭着拿着她的CT报告来找我,熟悉的该死的肺部白块。所有进来的同事,估计也知道了,绕开她走。我知道按照制度,我也该绕开,但我真做不到。
没有不怕的,我加了一层口罩,送她回家。她还是个孩子,路上的电话里,我听着她父母疯了一样要往这边赶,来看她。她哭着坚持不让父母来,交代男朋友,快点带她父母去医院排查。后来,她父亲的片子出来,肺部比她感染更重。
这两天,她和父亲准备来住院。我们团队的患者将增加两名。昨天的战友,马上变成自己患者群的群友。坦白说,很难受。那天我发了一条很长的朋友圈,情绪有点失控。后来,那条朋友圈火了,我删了。
蔡毅发的朋友圈截图
难受归难受,目前大家整体还算乐观,状态不错。毕竟,也有很多暖心的事情。这段时间,很多热心的武汉市民都在给我们捐东西。我同学的一个同事,知道我在一线,他手上一共20个N95口罩,一定要给10个给我。他又怕我们碰面,就给我打电话,我们约了时间,放在楼底下我自己拿。礼轻情意重,很多武汉市民都是这样。我们科室里几乎每个同事都遇到过。有人打来电话说,下去拿东西。不知道是谁,不留姓名,也不需要反馈。
蔡毅穿上防护服(受访者供图)
因为有很多市民的捐赠,所以我们普通物资还好,普通的口罩和防护服都有。比较稀缺的是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和防护服,呼吸机也缺。关键时刻,一个呼吸机可以救一条命。前几天,我协和的好哥们跟我“嘚瑟”,他们收到了直升机捐赠的物资,可把我羡慕坏了。必须声明一下,我们武汉市中心医院是武汉最大的医院,收治了500多名患者,我们也有停机坪,可以接受捐赠。
(笑)呼吁大家多多关注我们啊。
(记者奚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