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浓|宿迁人的年俗“知识点”都在这里,快来“涨姿势”!

2020年01月17日 15:58:00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如果说过年是一种仪式,那么年俗就是这个仪式的载体,是它最先唤醒人们对年味的感知。每到这个时候,年货备什么、过年吃什么?都成了甜蜜的负担。小年已至,年味越来越浓厚,攒了一年的思念也在过年的狂欢中有了着落,每一个年俗都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情感。

(556222)-20200116094608

  “官三民四”祭灶日

  祭灶又称过“小年”,从这天起开始“忙年”。在古代,有“官三民四”的规定。现如今,宿迁人的祭灶日有腊月二十三过,也有腊月二十四过的,还有的人家干脆两天都过,在这天,宿迁人会烙糖饼以祭灶神,扫尘以去晦。据市西楚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刘成君介绍,祭灶这天,家家更换灶君神像(俗称“灶码子”)。晚饭前举行送灶仪式,用祭灶饼、祭灶糖及香烛供于灶君神像前,叩头拜灶爷。取下旧灶君神像火化,再贴上新的灶君神像。晚间“暖糖”,用炒熟了的面粉掺和“粘秫秫”熬制的糖液,配以炒熟的芝麻、花生米等,制成芝麻糖、花生糖。还要炒花生、炒瓜子,供春节期间招待亲友。

  小火慢煮熬一锅,晶莹剔透的糖蜜,粘稠浓密,一丝一缕之间蕴含着宿迁人对生活的憧憬。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小时候过年前都会去奶奶家住几天,每逢腊月二十五这天,奶奶和爷爷就会起个大早,将提前一夜浸泡好的黄豆研磨成浆,过滤压榨,大火熬煮,灶台的火舌不断舔舐锅底,“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爷爷让盐卤沿着筷子滴入浆中,渐渐地,豆腐花就会从底下慢慢地浮了上来,趁着豆腐花还没结块,将它们倒入放着纱布的淘萝里,等水滴干,豆腐也就制成了。然后奶奶就会把做好豆腐放在院子里,让其经历冬日的锤炼,变成冻豆腐,几家分食。如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早已不再做豆腐,但味觉的记忆却深植于心。

  一把黄豆,一桶豆汁,一碗盐卤,一个大木盆,一个井字架,一块纱布,一汪炉火制成一盆豆腐,是腊月里最难忘的家的味道。

  腊月二十六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在宿迁人的心里,有钱没钱都要以自己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新年。宿迁有句谚语 :“腊月二十六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在这天宿迁人都要把头顶上这一方天地收拾得干干净净,再去浴室洗澡,以洗净一年的尘埃和疲惫,为的是从头开始、辞旧迎新,在新年来临之前告别过去一年中的晦气和不如意。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

  节前赶大集、节后逛庙会,是宿迁人过年的老传统。宿迁每个乡镇都有大集,过了腊月二十三,农村集市几乎是天天逢集,这是一成不变的老规矩。以前没有网购,去集市是必需的,一家老小一起出动,到拥挤的市场上买年货,讨价还价、满载而归,这是春节最深的记忆。即便是网络发达的现在,宿迁人还是保留着赶集的习俗,那脑中最深处的记忆,即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腊月二十八,“不蒸馒头争口气”

  宿迁人过年一定会蒸小豆馒头,寓意来年可以蒸蒸日上,“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按照老人的话说,其实这就是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了。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蒸上一天一夜的馒头,一直要吃到正月初五。蒸好的红豆软软糯糯拌上白砂糖,酿在雪白的面剂子里团成团,一个一个摆上蒸笼,在封闭的空间里,大火蒸熟,面粉与蒸汽的美丽邂逅,是童年岁月中,浓浓的年味儿。

  腊月二十九, 祭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市区,祭祖仪式已大大简化,但在周围农村,有些习俗仍然在延续。有些宿迁人习惯自己买纸钱叠用于祭祀的元宝,在这天由家族中的男性带着纸钱元宝、鞭炮到祖坟请长辈灵魂回家过年,还要念叨“回家过年了”;男性还要“接灶”,就是吃过晚饭,来到院子里,摆上供品并祭酒,在锅台上也要摆上香炉、供品,一敬神灵,二敬祖先。寒冬腊月里,每一次的虔诚祭祀既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有家的地方就是年,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团圆。宿迁人的年俗还有很多,过年前,宿迁人忙完祭灶就忙年,家家户户还会焐酱豆、炸丸子、炸小鱼、做香肠、腌腊味、备年货、送年礼......忙到大年三十,在外地的人最迟也要当日赶回家团聚。一年在外,喝再多的美酒,也没有和家人推杯换盏来得畅快。所谓年俗,不仅仅只是过年的仪式感,它象征的是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岁月流转,不变的永远是对亲人美好的祝福。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年关将至,凛冬将过,日月星辰也将轮换回原点。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年年佳庆,永保团圆!
 
(来源:宿迁网 编辑/苏月)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