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展开报复行动 剖析美伊的恩怨情仇

2020年01月08日 09:26:4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田柳观察》是荔枝新闻重磅推出的国际时政评论类专栏,主笔田柳,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记者,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荔枝军事》栏目主编。主要从事军事、时政类及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任务,曾多次参加解放军军事演习,执导、执笔的纪录片多次登陆央视。专栏《田柳观察》由田柳带您针砭时弊,读懂世界。   

  13日凌晨,美军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空袭炸死了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少将。对于外界来说,卡西姆•苏莱曼尼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卡西姆•苏莱曼尼一直是伊朗对外的一把利剑。

  卡西姆•苏莱曼尼主要负责审核伊朗对所有反以色列武装的培训与支援,并操控向叙利亚输送军事物资,集军事、外交、情报等大权于一身。即便是美军也不得不承认卡西姆•苏莱曼尼的厉害。

  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曾表示:卡西姆•苏莱曼尼是当今中东舞台上最强大、最无拘无束的一位主角。

  14日,伊拉克多地发生大批火箭弹与迫击炮弹袭击事件,美军基地与大使馆外频繁传出爆炸声。当然,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袭击显然早有预兆,因为14日,亲伊朗的伊朗民兵组织“真主党旅”已经提前发出警告,从15日下午5点开始,伊拉克安全部队不要在靠近美军基地1000米的范围内活动。

  再结合13日凌晨,美军在巴格达发起空袭,炸死伊拉克民兵武装“人民动员组织”的指挥官阿布·马赫迪·穆罕迪斯和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少将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一事来看,美军基地与大使馆的遇袭,很可能与伊朗存在关联,以此对美国发出警告和报复。

  15日夜间,伊朗正式展开报复反击行动,外长扎里夫公开发文宣告终止履行伊核协议全部条款,这意味着伊朗的核计划将不再受到限制。这其中,还有一个更让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在伊朗“第三号人物”被炸死三天后,也就是16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国际新闻记者Jane Arraf在社交媒体上将白宫更多的行动计划披露出来。众多细节中,卡西姆•苏莱曼尼被白宫诱骗至伊拉克境内,然后发动袭击一举将其击毙最是让人震惊和不敢置信。

  今天,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向驻有美军的伊拉克阿萨德空军基地发射了“数十枚导弹”。这是伊朗的第二轮“复仇”吗?

  种种迹象表明:中东局势已经越来越危险,全球多国也在不断行动希望给其降温,但美国作为当事方却没有选择缓和局势,而是选择对伊朗发出威胁警告。

  那么,到底伊朗能否接招美国?中东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是否又会引发小规模战争可能?我觉得这些还得带您去细细了解下伊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美伊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了解完这些,我相信对于今天的局面就一目了然了。 

  1.

  伊朗和美国的恩怨情仇 

  伊朗,一个拥有悠久文明、曾经的波斯帝国,它文字记载的历史比中国还远久。 

  提起波斯,中国人应该都很熟悉,《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就是来源于波斯(有历史可证),书中十分讨人喜欢的小昭,还有波斯血统。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伊朗都保持中立,但都没逃脱被大国侵占剥削的命运。但是顽强的波斯人,每次都重新站了起来。 

  在70年代,伊朗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 

  石油价格暴涨,从原来的56美元一桶,一下子涨到了30多美元一桶,伊朗作为石油大国,一跃成为了暴发户——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那时,国内在经历一场沉痛的“革命”,之后又是三年灾害,人民过得十分艰苦。 

  而那时的伊朗跟现在的封建落后不同,简直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中东小巴黎,可谓是鼎盛一时,风头无二。 

 1971年伊朗大学的女学生 

现在的伊朗女学生 

  像高速公路、摩登大厦等现代化设施,当时中国没有的,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都应有尽有。 

1971年德黑兰维里阿瑟广场 

  短短10年间,伊朗的人均GDP由几百美元涨到了2千多美元,但是伊朗人民并不开心。 

  由于伊朗的经济发展过于高速,所有的社会弊端都暴露出来:阶级矛盾、贫富差距、政府腐败…… 

  单说王室,国王巴列维和他的兄弟姐妹,利用他们的王室特权各种强取豪夺,最后他们家族财富累计高达200亿美元。 

  在民间,伊朗的贫富对比也十分强烈,在德黑兰北面的人骄奢淫逸、声色犬马,在南面贫民窟的人,却每日为温饱发愁。 

  最重要的是,人民没有自由。二战之后,伊朗几乎成了美国的半殖民地。 

  因为伊朗的地理位置——与苏联接壤,美国将它看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尤其是美俄冷战期间,美国很多包围苏联的军事设施以及重要的军事基地,都设立在伊朗。 

  可以这么说,美国对当时的巴列维政府有绝对的控制权。巴列维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请示美国,哪怕是要换一个内阁大臣都要经过华盛顿的批准。 

  不难想象,倔强的波斯人怎么会甘愿一直忍气吞声?现在伊朗人之所以那么反感美国,跟那段屈辱史有很大的关系。 

  2.

  伊朗国运的33年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 

  一开始上街游行反对巴列维的年轻人并非都是宗教人士,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要人权、民主和自由。 

  然而,伊朗受什叶派宗教影响非常的深,所以最后领导权落到了宗教人士——霍梅尼手里。 

  当时,为了推翻巴列维,很多女性甘愿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起来,甚至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女士都戴上了头巾,走上街头支持霍梅尼。 

 在德黑兰街头,女性革命者持枪而立 

  后来,有人这样评价这场革命:为了推翻一个特别糟糕的政权,伊朗人民不得已选了一个糟糕的方式。 

  最后,霍梅尼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而巴列维国王听从了美国大使的建议,开始了逃亡生涯。 

  直到今天,伊朗政治领导人经常自豪地说:革命以前我们的政策是华盛顿决定的,现在我们的政府是德黑兰决定的。 

  革命的胜利,让他们无比自豪。 

  然而,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并没有就此强大——两伊战争爆发了。 

  战争中,伊拉克得到了美国强有力的支持,对伊朗痛下杀手。包括战场上使用生化武器,甚至用导弹打下伊朗民航班机,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伊朗的血性在这个时候被激发出来,霍梅尼团结了所有能团结的力量,与伊拉克对峙了整整8年。 

  两伊战争,最后当然是两败俱伤。但是,霍梅尼成功地把对入侵者的仇恨和对背后的美国的痛恨,深深地刻在了人民的骨子里。 

  目前成立了33年的伊朗政权,一路走来,就是逃离美国掌控和仇恨美国,才铸就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3.

  美伊真正的矛盾,是精神内核的冲突 

  反观美国,这些年忙着做国际警察十分辛苦。 

  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尤其是,在美国灭掉萨达姆并通过颜色革命推翻也门政权后,伊朗由中东前三名一跃成为了第一名。 

  尤其是,在奥巴马执政期间,伊朗卖石油卖的不要太嗨。 

  美国呕心沥血这么多年,回头一看,伊朗不但成了中东老大,还成功将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等拉入麾下,更争取到土耳其和俄罗斯两个强力外援。 

  最让美国难以接受的是,这个平头哥总是用充满仇恨的眼光盯着自己。 

  伊朗一直很血性,但是经常有点上头。这几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经常大放厥词,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 

  按理说,邻国之间难免有点矛盾,但是这么“直白”的却不多。伊朗不但喜欢满嘴跑火车,还特别喜欢硬刚。 

  当初特朗普退群时,伊朗的官员当场就把美国国旗烧了,而且还大骂“美国去死”(Death to America!)。 

  怎么看,伊朗都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总之,不像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 

  事实上,美伊的矛盾,是两国精神内核的冲突。 

  这200年来,美国统治精英一直深受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精英主义的影响。他们主张大自然的规律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他们信奉尼采鼓吹的“超人”应对“群畜”宣战、掌控的精英主义。 

  经常有人问,难道美国想统治全球吗? 

  其实,他只是觉得精英(自己)理应统治弱小,也只有精英才可以拥有核武器。 

  实际上,这更是美国的“杞人忧天”:任何持有或谋求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是潜在的敌人。 

  美国的思维逻辑也很好理解:穿鞋的富豪遇到光脚的“流氓”不可怕,若是流氓手里拿着能威胁自己的武器,那就太不妙了——怎么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伊朗的血性与美国的执拗,就像两个三观十分迥异的人,别说做朋友,真是两看两相厌。 

  但是两个人又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于是,矛盾丛生。 

  4.

  伊朗的明天在哪里? 

  大家对美国都颇有微词,现有的国际体制被美国和西方掌握在手中。而各个国家表现却不同,可分为三种: 

  ①完全听从于美国,仰仗美国鼻息; 

  ②绝不主动挑事,埋头于自己的发展,争取早日完成民族的复兴,比如中国; 

  ③最后一种,公然挑战美国,当面怼,正面刚,就是我们的平头哥伊朗。 

  其实,这些年伊朗追求的东西一直没变——自由——打破美国的霸权限制。 

  而打破美国霸权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搞核,有了核人民才觉得向平等迈进了一步。 

  早在很多年前,外交官华黎明曾和伊朗的高级政府官员谈过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可能放弃核武器? 

  这个伊朗人答道:如果让我放弃浓缩铀,等于让我脱掉裤子。这是尊严问题,对伊朗来说十分重要。 

  伊朗的命运写照就是:卖石油一时爽,一直卖一直爽,不让卖就立刻搞核。 

  美国对“核武器原则”的态度,与伊朗对核武器的态度,都是十分坚决。这也是他们矛盾激化的原因,也是矛盾难以调和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做人做事,讲究留余地。因为老祖宗知道一个道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一旦伊朗被逼急了,真的制造或者引发了核竞争,那真是应了当初奥巴马听到特朗普退群时说的那句话,这是一场“灾难”。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