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湖北襄阳的刘女士在朋友圈招聘保姆,来照顾自己上大一的女儿。刘女士称自己平时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女儿,而女儿虽然上大学了,但是从小没有做过家务,所以想找一个保姆照顾她。网友们热议纷纷,这是真的千金小姐,动手能力太差。但有意思的是,微博上一项针对此事的调查,票数最多的观点却不是批评,而是这个选项:她家里有钱请得起,不关别人的事。
其实,一般钟点工的小时工资在20到50元之间不等,算不上小众奢侈品。就像有人说的,“如果请得起,我也想请人帮我干家务”“请得起的就请,请不起的就自己做,酸什么”。假设刘女士是给自己家里请保姆,绝不会有人说三道四。假设刘女士的成年女儿是自己请保姆,这也相当正常——正如没人会因为刘女士请保姆,而指责刘女士的妈妈是培养了巨婴。就算一个年轻人刚刚工作,妈妈担心孩子不懂照顾自己又没钱,便出钱请钟点工帮忙,这事儿即使不普遍,也不难理解,至少没有上新闻热搜的“气质”。
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学者阿莉·霍其斯希尔德把家务劳动称为女性的“第二轮班”,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除了在办公室进行第一轮班的工作外,还要在家里进行第二轮班的工作。家政服务社会化可以说是女性试图从“第二轮班”里脱身的结果,反过来也催生着更加平等的两性关系。那么,刘女士的做法到底哪里不对,才会惹来口舌之争?
有人“眼尖”,从中看到了“性别歧视”——女儿不会做家务,就是“巨婴”,意思是女人必须会做家务,这不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吗?扯到性别上去,有点离题千里。假设刘女士的孩子不是女儿,而是儿子,一样会被喷,因为这里比较容易引发反感的关键词是“大学生”和“从小没做过家务”。
大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住的是宿舍,洗衣有洗衣房,打饭有食堂,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是宿舍里的课桌和床,所谓家务活无非就是生活自理罢了。如果这些事都不会做、不愿做,称为“低能”也不为过。而“从小没做过家务”的说法,则说明这个家庭对何为教育完全懵懂。家务劳动社会化和家务劳动教育是两回事。就如同,加减乘除都可以用计算器,但是孩子们还是要从1+1=2学起。家务劳动和语、数、政、外、美、音、体一样,都属于从小就得学习的必修课。我们可能五音不全,但也要学习音乐;我们可能画不圆鸡蛋,但也要接受美育;我们可能做一辈子文字工作,但也要学习“加速度”“化学周期表”“勾股定理”。我们请钟点工帮我们清洁,请修理工帮我们修马桶,但是,整理内务、洗碗倒垃圾,却是一辈子良好习惯的起始。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孩子学做家务?哈佛进行过一项历时75年的“格兰特研究”,选取26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并探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究竟是什么。结论是,如果我们关心孩子们的职业成功,那么,就要为孩子们提供两个基础:爱和家务活。生活中的职业成功来自于孩子从小做家务活,越早开始越好。与之相印证的一个例子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他曾在专访中提过,自己的成功得益于母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说,母亲要求他必须学会自己做饭,这不仅让他拥有了很好的厨艺,还让他意识到,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建议“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学习下厨、做家务”。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个男孩向母亲抱怨不要逼他做家务,母亲回答,“将来你的另一半,也是千娇万宠的,她为什么要跟你受委屈呢,为什么她要承担全部的家务?” “家务,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刘女士可能觉得,她的女儿不需要“成功”,甚至不需要自食其力,一辈子躺在父母的羽翼下无忧无虑即可。她为女儿选择的人生,当然无碍他人,我们这些旁观者甚至不必说些“人生有万一”之类不讨喜的话。但,投胎也是技术活,如果你不想养废你的孩子,那就让他们接受正常的家务训练吧,就像小鸟学习飞翔一样自然。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