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法治人物”、东台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王炳全 乐当基层“调弦师”

2019年12月29日 05:38:39 |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身制服,一双布鞋,一个简单的布包,65岁的王炳全虽然已退休5年,但他仍和同事们一起,奔走于东台各乡镇,甚至村居,为基层群众调解一桩桩矛盾。

  王炳全是一名退伍军人,1994年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东台市司法局基层科,指导人民调解工作。2014年9月退休后,他又被返聘为东台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如今,有扎实法律基础,又愿意到基层做人民调解工作的年轻人太少了,这一项工作,太需要有人去做了!”考虑到单位的实际需要,本已退休到南京带外孙的他,又被召唤回来。

  “每一桩调解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回忆这些年解决过的矛盾,许多都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东台某乡镇一位75岁的农民,20年前因食道癌在当地一家医院做了手术,术后总发觉身体不太舒服,此后多年,跑了多家医院就是无法查出病因。最终,他在海安一家医院拍片子时发现,腹中疑似有一根手术针!经过再次复查,确认手术针无疑。

  “为这事,老农打了整整6年官司,当时做手术的医生已去世,医院原始档案也找不到了,因为无法取证,这事一直没有说法。盐城医学会也认为距手术时间太长,资料不全,不好受理。”通过信访渠道,这件事最终转到人民调解环节。王炳全请来法官、医院院长、卫生部门相关负责人,与当事人一道,进行耐心调解。“虽然档案找不到了,但针遗落腹中是事实,这些年患者四处求医也是事实,酌情补偿是应该的。”他一番推心置腹的调解,打动了在场的人。最终,院方答应给予最大程度的赔偿,当事人也愿意降低诉求,接受赔偿。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没怨屈不诉求”。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而能否在各方诉求中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调解的关键。一次春节后,他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等了好久才传来一个迟疑的声音,问:“这事儿,估计能不能调解成?”从对方吞吞吐吐的话语中,王炳全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方在家排行老三,父母在世时,老大为老人修建了两间房,不过建房用的地皮却是老三的宅基地。父母去世后,这两间房的归属问题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兄弟二人因此反目,并引发激烈冲突。

  在王炳全的耐心劝导下,双方决定到大调解中心接受调解。“调解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我发现,虽然他们兄弟之间各执己见,积怨很深,但他们的子女却相处得非常融洽,于是我让双方子女去做父辈思想工作,这一方法特别奏效,双方都很听子女的劝解。”经过沟通,老三的儿子给出解决纠纷的方案:将房子拆除,拆除下来的砖瓦送给村部建房用,土地依法处理。最终,兄弟之间达成调解协议,一场剑拔弩张的家庭纠纷宣告终结。

  做调解工作,常不分节假日,一个电话来,说走就要走。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他在家中打扫卫生,突然接到大调解中心的电话,说有一起紧急医患纠纷需要调解。原来,某村村民严某当晚在家洗澡滑倒,手臂砸在浴室玻璃门上,锋利的玻璃将他左上臂动脉血管割断。救护车到达后,紧急将伤者送至甲医院骨科,后因该医院无血管专科而将伤者转至乙医院。虽经乙医院医护人员一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但严某终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王炳全立即赶到现场调解,与公安、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一起,耐心细致地安抚死者家属,同时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和补偿的相关标准规定。经过长达12小时的反复沟通协调,双方终于达成补偿协议。签完协议已是大年初一凌晨2点多钟,家人三番五次打电话催他回家吃团圆饭,但他没有回去,只是匆忙地在医院吃了一桶方便面。有三个除夕夜,他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吃方便面。“有一年除夕,店都关门了,大街上还买不到方便面,后来我特地在办公室囤了点。”

  去年,他成立“王炳全老兵调解室”,前来咨询和要求调解的人更多了。老伴在南京给女儿带孩子,多次喊他去南京帮忙,他都没法过去。“有时听着外孙电话里喊外公,我心里特别想见他,但真的走不开。几天几夜连着调解,也是常事。”王炳全说,虽然眼睛老花了,但他还常翻看各类法律书籍,因为法律法规是在不断修订完善的,不学习就不懂法,不懂法就没法进行有效的调解。

  “他身上有一种为民情怀。其实调解工作非常枯燥和磨人,还容易得罪人,但这些,他都克服了。”东台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杨广茂说,“如果基层多一些老王这样的调解员,社会将更加和谐,法治精神将更加深入人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