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记者/王烨)12月20 日,“物观三者——三城雕塑展”南京开展,该展由三位中国青年雕塑家陈建华、潘凯和居冉的作品组成,这场展览已经走过佛罗伦萨、雅典两个城市,第三站他们回到南京,开启了收官之展。
三人三城,是这场展览最鲜明的标签。三位雕塑家以“雕塑”为纽带,串联起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三个历史文化名城:佛罗伦萨、雅典、南京,以三座城市分展的方式,燃起三城之间的文化融合之火。
三个人:陈建华、潘凯、居冉
陈建华、潘凯、居冉,三位艺术家22年的友情,是“物观三者”雕塑展的起点。
陈建华和潘凯是南京艺术学院最早一批雕塑专业的学生,居冉是他们同届的校友。相识于校园,对艺术的追求、共同的目标,使他们一直携手走到今天。相交至今的22年里,三人一直在雕塑领域深耕钻研、潜心打磨,创作出不少艺术性极强的作品。
陈建华《冰焰》(中)
潘凯《心气》
居冉《N1》
感情好又是同行,按理说,相互影响之下,他们的作品应该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恰恰相反。
陈建华的作品多源于东方的空间审美,有些厚重,积淀很深,文化的根源和时间的痕迹贯穿其中,藏而不漏,他想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平衡点。
陈建华
陈建华《清风坐》
潘凯则拒绝平衡,他试图捅破那层“粉饰太平”的窗户纸,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赤裸呈现,寻找现代生活中看似熟悉实则疏离的内在,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常带领观众走入一个看似荒诞的境地。
潘凯
潘凯《耳环》
居冉,他不管现代也不顾传统,另辟蹊径,钟情于“运动”,他的作品似乎总是在移动,他想表明运动是绝对的,而停滞是相对的。
居冉
居冉《N2》
风格迥异却异常合拍,他们三位的作品同时出现在一场展览中,给观众们带去了层次丰富、跌宕起伏,同时又极度烧脑的观感,明明前一秒还在沉浸在若隐若现的东方山水中,一转身却又研究起世俗标准如何被解构。
绝妙的配搭,让观展历程被期待感塞满,令人忘返。
三座城:佛罗伦萨、雅典、南京
用雕塑艺术串联起丝绸之路,串联起史诗般的古文明,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尝试。
策展人洪燕,同时也是雕塑家陈建华的夫人,是这个主意的提议者:“因为意大利、希腊、中国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途径地,所以我们选取了三个国家中的三个城市,想着用艺术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简单而低调地通过雕塑艺术来交流。”
洪燕
古希腊掀开了人类雕塑史的第一页,人体雕刻在这里奠定基础,大家熟知的《掷铁饼者》《维纳斯》诞生于此;
古罗马延续古希腊的文明之火,在意大利开枝散叶,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继承者;
位于中国的古城南京,虽不及前两者在雕塑艺术上的造诣深,但依旧留下了流觞石刻这样传世之作。
这一路走来,东西方文化的对撞,是三位艺术家最大的收获,“西方人看我们作品感觉和东方人是不一样的,我们想借由西方的视野角度来审视自己,同时我们自己的作品跟西方艺术家进行融合,能得到一个很好的交流。”陈建华说。
雕塑,是一种“暗流涌动”的艺术,形态、材质、肌理......一切构成作品的要素,都自有思想与意境隐匿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它将时间凝结于空间,寓动于静,将物象在运动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刻定格下来,将其过去与未来交给观众去想象。如今,这场展览走到了最后一站,陈建华、潘凯、居冉三位艺术家回到南京,将想象的机会交给了南京的观众,这种视觉与思想的冲击值得一试。
该展在南京金奥美学生活馆举办,将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
参展艺术家访谈实录:
荔枝新闻:雕塑于您而言是什么?
陈建华:雕塑对我而言是一种我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撇去我和雕塑的关系,我认为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是不同材质在空间里的呈现方式。
荔枝新闻: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潘凯: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对现实生活有很多困惑,如果这种困惑带有一种大众的普世的困惑,那么这就是一个作品之所以可以诞生的前提。
我的一些作品就是解构了熟悉的词汇,因为太过熟悉所以不会对其本意有所困惑,更不会去反思看似理所应当的本意,因此,我对本意做了一个篡改,篡改以后进入到一种荒诞的意味,怎么会进入到荒诞的意味呢?我觉得是在对现实的妥协下,一步一步走入荒诞,所以这种荒诞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现实的依据,和现实有很多关联的。
潘凯《牙床》
陈建华: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很重要。我喜欢跨界去研究艺术门类或科学门类,甚至是跟艺术无关的内容,从里面找寻想法。比如国画,中国画的山水表达方式是透视的,平面中并无空间,但画中意境所表达的空间却是极其深远,甚至是无边的。我的雕塑就试着去寻求国画中的这种空灵感,当然,呈现的时候要用当代的手法,重新加入我自己的东西。
陈建华《五行图》
荔枝新闻:结合您的一部作品聊聊创作。
陈建华:我有一件作品叫《松下士》,松树下有三三两两的人,可能是高士,可能是布衣,可能是百姓,这件雕塑呈现出来是三根柱子,表现极简的三座山,尽管三座山像山峰一样,但又很圆润,彼此之间有高低错落,有一些互望,有一些相守,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暗示。
陈建华《松下士》
在色彩上选用了青绿,因此,在形态上跟山石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但是观众看的时候会从三个似山非山的东西里面体会到一种意境,这就是《松下士》所要表达的意境,很难说透,需要观众自己进入到作品中理解。
潘凯:我的《自组织》跟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的绘画史在元明以后就走下坡路了,人们在传统绘画中限定了太多固定的样式、标准,这些都是需要去“反抗”的。但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样式下面,还有内部骨骼一样的架构,这个是需要吸收的,《自组织》就是我用我的理解把传统内在的架构提取出来。
潘凯《自组织 编号5》
这个作品直观来说和线条发生关系,人类最初的文化都是用线条来表达的,但是在雕塑中,这种线条的表达从来没有独立出来,所以我希望把线条的东西独立出来,这种线条可能并不构成具体可识别的文字或者对象,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表象之下的内在骨骼。
荔枝新闻:简要谈谈东西方艺术的同与不同?
潘凯:应该要在一个大的文化场域下来看待这个问题,东方的我感觉很多东西藏了起来,藏在表征后面,西方更外露一些,这是根本的不同。
陈建华:东西方对美的理解殊途同归,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西方奔放热情,东方内敛含蓄,同样在艺术品层面也是一样,文化差异使然。欧洲艺术形式相对具象,东方的作品相对意象和抽象;西方的艺术形式,包括科学和哲学,都很严谨很理性,东方的艺术相对感性。
荔枝新闻:您的作品感性吗?
陈建华:我觉得不光是我,艺术家的作品,从创意开始都是感性的,但是到作品呈现那一步都是非常理性的,因为你要计算它的尺度、材料、手法、肌理、空间的呈现,这都很严谨。
荔枝新闻:创作中偏爱哪些材质?
陈建华:我个人更偏向复古的材质,比如说石头、冰冷的青铜、软性的木头等,因为这些材料首先是来自大自然、来自物质的本源,用这种材料呈现想法观念的时候,更接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