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龙易通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标准化大型物流电商平台。石小刚 摄
中集车辆。 石小刚 摄
全国最大的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石小刚 摄
新区航空产业蓬勃发展。 陈 瑜 摄
11月4日,江苏索普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经证监会审核通过,我市国有资产与化工产业,迎来一次重要布局优化和重组整合。就在此前一个多月,天奈科技上交所鸣锣,成为科创板第30家上市公司。
索普是老牌国企,镇江首家上市公司。天奈是新兴高科技企业,全国首批登陆科创板。两家企业以不同姿势几乎同时拥抱资本市场,为镇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镇江视察,深情寄语“镇江很有前途”。牢记总书记嘱托,镇江5年来,正是以新的经济步伐迈向美好前途。
创新驱动,转型发力,改革赋能。这是一条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步一个脚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 科技点燃发展梦想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麦克教授,今年5月再次来到镇江,在供职的惠龙易通公司工作了近一个月。去年底,合约期满的他,为了一个承诺,与惠龙公司又续签3年工作合同。
麦克的承诺,源自5年前他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那一刻。彼时,他向总书记承诺,一定要以先进技术,助力惠龙易通做成货物运输场内交易的电商平台。如今,惠龙平台已在全国铺开,麦克要在算法和人工智能方面,对平台继续进行技术优化。
创新路上不停歇,正是惠龙易通的价值追求。董事长施文进介绍,无车无船主承运人的“多式联运”货物运输场内交易电商模式,惠龙虽是首创者,但过去5年,每年仍投入数千万元研发费用,开展技术、产品、制度创新。“惠龙因创新而生,用创新圆梦。”
用创新点燃梦想的,还有整个镇江经济。
市委书记惠建林指出,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创新高度决定产业高度。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真正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
10月30日,我市赴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海工船舶产业招商推介会。这是年内全市海工船舶产业的最后一场招商,此前相关足迹遍及上海、武汉、天津、深圳等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全国科技智慧,发展镇江船舶海工,如此创新引擎马力强劲。
靖海国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读博期间在镇就有项目合作。入职中船动力公司后,他参与中速双燃料发动机项目研发。2017年,这款性能全球领先的发动机投向市场,为企业赢得可观利润和声誉。“把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镇江,是科创人员的强磁场。”已在镇安家的靖海国说。
在中船动力,像靖海国这样的研发人员还有很多。作为我市海工船舶重点企业,中船动力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年年研发投入均超亿元。今年,企业入选全省首批20个成果转化示范企业。
过去5年,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在镇落地转化成生产力。仅2018年,全市就签订158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1.35亿元。很多“黑科技”,都有“金效益”。
同是这一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8家。科技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7.1%。作为“创新驱动主引擎”的镇江高新区,实体化运作两年多后,综合实力从全国第121位进至第72位。福布斯中国发布“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镇江名列第18位。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5年来,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区域,创新正深刻改变镇江这座城市。
转型发力 智造撑起产业高度
6月15日,市工信局举办智能制造能力评估活动,全市100多家企业参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机构评估,以及后续免费提供解决方案、进行技改补贴等“组合拳”,我市正系统推进传统企业发展智能制造。
而这只是制造业“五大提升”工程中的一场活动。2018年起,全市工业领域组织实施产业、企业、产品、项目、服务“五大提升”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加快镇江制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转型中蓄能发力,是镇江经济从实际出发,爬坡过坎、蹚出新路的又一要诀。
长期以来,镇江产业“偏重偏化”。2014年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总书记的要求,对镇江尤具现实意义。
2017年5月,全市经济发展大会召开,明确“产业强市”核心战略。会议出台的“1+6”政策文件,更为“发展至上,产业为主”的强市战略,勾画出清晰主路径:瞄准“特色高端”,镇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专注制造业发展,重塑实体经济辉煌,镇江的产业转型既瞄准“高”又注重“实”。这是一座苏南城市,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化工是传统支柱产业。转型过程中,镇江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关停整治规模小、层次低、排放高的化工企业,推动化工产业提档升级。索普作为全市最大化工企业,近5年投入超5亿元进行环保升级和技术改造,成功资产重组后,企业竞争力和产业层次将进一步增强提升。近年来,全市化工企业数量较顶峰时减少八成,但有23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获评绿色工厂。
更多企业在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上收获满满。对准制造业“智高点”,近年我市开展“千企上云”、制造业“双创”等行动,一批批智能工厂、智慧车间相继涌现,“镇江制造”正向“镇江智造”悄然转变。
镇江经济的转型发力,更体现在产业“取舍”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两大支柱产业,发展三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12条产业链,近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攀高变强。航空产业配套大飞机,汽车产业紧盯新能源,海工产业主打特种船,“海陆空”为镇江制造赢得广阔前景。
2014年以来,全市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占比提高3.6个百分点。通过“转方式调结构”,镇江实体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改革赋能 实干开创美好前途
9月底,市商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今年已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65个,完成年计划103.1%。
产业项目招引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任务,镇江招商成果令人瞩目。而如此斐然业绩,源于一个“变”字。
今年初,我市招商一改“自下而上”的传统模式,从顶层设计开始“自上而下”推动招商变革。确定7个主攻产业方向,明确7个牵头部门,突出7个重点,根据产业布局确定相应板块、园区和配合部门,全市一盘棋开展专题招商。
配套“三七”招商模式的,还有金融服务前移、招引信息共享、项目全程帮办等制度创新,镇江招商由此形成一个“招引-落地-建设-投产”的闭环机制。“镇江招商之变,是顺应形势、问题导向的产物。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行之有效。”市商务局局长谈沁磊感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过去5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镇江经济在深化改革中激发新动能,并把各项改革落到发展实处,用实干开创美好前途。
“放管服”改革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棋。我市针对项目投资建设“一长四多”老大难,在全国率先探索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改革。随后又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率先实现审批服务“不见面率80%以上”目标。如今“镇江服务”已成近悦远来的金字招牌,去年被在镇调研的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点赞。
随着经济领域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商埠镇江的开放局面也进一步打开。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引进来走出去”卓有成效,今年前10月,相关进出口额已达209亿元,逆势增长4.2%。
用改革赋能,以实干兴市。5年来,我市市场活力涌动,各产业实力增强,经济量质双升,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