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界的“奥斯卡”红点奖,究竟还有多少含金量?|荔枝时评

2019年12月10日 17:11:5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朱强

  (作者朱强,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德国红点奖机构、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联合主办的厦门国际设计周开幕。与此同时,一段批评红点奖的视频却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在这段视频中,清华美院的教授柳冠中直言“红点奖是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的钱”,引得舆论哗然。

  源自德国的红点奖,是世界知名设计创意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大奖赛之一,与“IF设计奖”“IDEA奖”并为世界三大设计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大赛中获得了奖项,而德国红点奖机构也于2015年在中国设立“中国好设计奖”,简称CGD(China Good Design),是针对中国的全新国际化设计奖项。

  根据红点奖官网的公开信息,在2018年的6300份申请里,69件作品获得“红点最佳设计奖”,占总数的1.1%;1684件被授予“红点奖”,45件被授予“红点荣誉提名奖”——这意味着,“红点奖”的获奖率高达28%。我们在欢呼中国设计走在世界前沿的时候也需要理性反思:这样高比例的获奖几率,符合常理吗?

  曾经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红点奖近年来却因为商业化操作、含金量下降,而引发诸多争议。2015年8月,设计师顾磊在朋友圈发文《我放弃了红点奖》,质疑该奖项设计师表示,从参赛到最终获得红点奖,完整流程走下来需要花费两万多元人民币。2018年4月,“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直言“红点奖在被承包给商业机构之后就成了一种商业炒作”,脱下红点奖的遮羞底裤。

  打开红点奖官方网站,你会发现从报名到获奖再到宣传、展出,每一步都是明码标价,虽然非强制性参加,但难以摆脱敛财的嫌疑。而参评红点奖的企业家和设计师为什么甘愿自掏腰包“买”这样一个奖项?说到底,是“名”和“利”驱使


部分收费标准截图 来源:红点奖官网

  一些地方政府非常看重这个奖项。比如河北省会向拿到红点奖的单位和个人再颁发30万元奖金。这样的激励措施当然十分诱人。可是,一个奖项的重要性,来源于业界的共识,来源于从业者的遵从度,和国际性的认同。如果红点奖过度商业化,花钱就可以获奖,它还能飞多远呢?

  当一个严谨的奖项评选沦为自欺欺人的文化秀场、骗人钱财的浮夸招牌,这不仅是对学术权的野蛮收割,更是对艺术的亵渎。在看似“完美”的盈利模式下,难掩设计师追名、商人逐利等乱象,急功近利的粗暴的商业闭环更是对社会的欺骗和嘲弄。

  那么,红点到底是一个艺术奖项,还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标签?

  获得国际公认的奖项,确实能证明“我们行”,但是,要证明“我们行”,绝不仅限于国际奖项。市场反馈、公众口碑、学界评价、价值转化、时间检验……这些维度都可以见证。中国人不缺乏创造创新的能力,在设计领域,我们也不需要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

  当中国设计者们足够自信,不需要一张外文证书来给自己的实力做背书,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强化,而是凭借作品和担当自成一派,赢得世界的关注和褒奖——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红点奖的看法和态度或许更加公允。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