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门东德云社的相声,到大成殿的白局表演;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恩剧场,到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科举文化演出……近年来,秦淮区小剧场演出多点开花,圈粉无数。日前,秦淮区又制定《秦淮小剧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秦淮河畔小剧场群,让秦淮河畔的演出逐步规模化、常态化,让市民游客转角就能遇见“惊喜”。
多点开花,各景区纷纷推出剧场演出
寒意渐浓,但前天晚上来老门东游玩的游客却兴致不减,德云社里更是分外热闹。“每次来南京,都要到老门东听一段相声。”来自安徽的游客谢玉是一位年轻的相声爱好者,她说,3年前,德云社的票现场就能买。
近年来,秦淮区不少地方纷纷推出小剧场演出,传统曲艺节目接连上演,听众反响良好。
来到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外地游客,不少都被景区东北角的恩剧场所吸引。“从2017年剧场开放以来,京剧、评剧、粤剧、白局、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等先后在这里上演,受到市民游客热捧,可以说场场爆满,为景区的夜晚增添了不少人气与活力。”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周六晚上8点多,夫子庙大成殿内的白局表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倾听。夫子庙大成殿相关负责人说,从七八年前的尝试,到现在的常态化演出,戏曲表演不仅使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得到提升,更拉近了游客与景区的距离。
寻觅红楼梦中景,体验秦淮生活范儿——今年国庆期间,“金陵寻梦·夜瞻园”实景戏曲演出在瞻园上演,圈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
“这样的演出,在秦淮不少景区出现,产生了连锁效应。”秦淮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不少游客表示,在看过中国科举博物馆状元巡游、龙门大典等科举文化主题演出后,不禁想进馆深入了解历史文化。
组团发展,打造秦淮河畔小剧场群
“除了目前已有的小剧场,秦淮区还有很多适合打造小剧场的空间和载体。”秦淮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秦淮区制定了《秦淮小剧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整合利用优质演艺资源,以十里秦淮河为轴线,对区域内空间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整体设计,规划建设一批剧场空间,构建整体联动、各具特色的秦淮小剧场群。
据秦淮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秦淮小剧场群项目包含约30个小剧场。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是夫子庙和秦淮河沿线,另一个则是新街口和太平南路区域。
根据各片区不同特色、不同定位,各剧场也将打造不同主题。例如,小西湖地块重点培育以反映老南京市井生活为内容的内外联动演出; 非遗馆集中展示秦淮非遗项目,重点开发“本土”演艺品牌。
据了解,小剧场群打造,南京并不是第一家。上海黄浦区有专业剧场22家、展演空间32家,其中常态化运营空间21个,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主要剧场年均演出总场次约3000场,平均上座率高达七成,观众超212万人次,年票房收入超1.5亿元。
“上海模式对打造秦淮区小剧场群,是可供借鉴的有利经验。但是,城市能级、消费群体等差异,使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他们的模式,必须结合秦淮实际有所取舍,创新发展。”秦淮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点亮夜经济,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在近期文化和旅游部产业项目服务平台第十四期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上,一位金融界人士表示,他对秦淮区小剧场群建设十分看好,“它不仅能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还能为南京留住游客,让南京夜经济更加闪亮。”
事实上,除了游客,家住附近的居民同样从小剧场受益。“有了小剧场,家门口就能看演出,转角就能遇见惊喜,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莫大的方便。”秦淮区居民刘明达说,对小剧场群建设,他充满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认为,秦淮区历史文化厚重,可以说是南京的“文化第一区”,小剧场群打造,要将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正能量的内容,彰显文化底蕴。在形式上,可以添加更多有竞争力、互动的内容,将内容创意和沉浸式体验相结合,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秦淮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今年9月,秦淮区旅游总人数超过5100万人。以往,游客大多是“来秦淮旅游顺便看一场剧”,通过小剧场群的建设,要转换成“为了看剧来秦淮旅游”。
在此基础上,小剧场群建设应当与延长客留时间、带动文化旅游消费结合起来。通过有机融合现代科技手段、表达方式,创作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原创IP精品剧,打造一批充满活力魅力的剧场空间,培育壮大时尚演艺新产业业态,使秦淮成为讲好秦淮故事、南京故事、中国故事的最佳体验地、展示地、输出地,带动区域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