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9年12月01日 11:13:58 |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智慧治水”让海陵呈现“水清、岸绿、景美”水城新风貌。 爱莉供图

  日前,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揭晓,泰州海陵区榜上有名。

  “国”字号金字招牌的背后,彰显了海陵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一组数据,体现了生态海陵建设成效:连续三年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稳定达100%,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持续改善,全区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划定生态红线区域67.08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28.3%。

  变“抓达标排放”为“抓全面提升”

  长期以来,西北片区是海陵生态整治最难的“硬骨头”。该区域位于新通扬运河南岸,面积约10平方公里,聚集了泰州石化、中海沥青、梅兰化工等30多家老化工企业,一直是海陵的税源重地。然而,该片区污水排放无序、气味难闻、老小区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饱受诟病。

  为了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海陵区调优工作方式,将环境管理实现从“抓企业达标排放”向“抓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转变。该区制定并完成“西北片区生态修复工程两年计划”,通过总投入达18亿元的生态修复整治,辖区内13个住宅小区、9个老旧小区、32家企业、500家三产服务业污水全部接入管网,庆丰河、森南河等11条河道全面整治、19家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全部出新。

  该区先后开展酸洗、电镀、喷涂、砂石码头、小混凝土、石材加工、碎石、塑料粒子等行业专项行动,查封扣押生产设备260台(套),关停“散乱污”的企业26家,消除环境隐患63处,有效清理了一批区域环境隐患。同时,该区今年还启动了五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活动,创新实行人大代表监督河长制工作制度,聘请108名人大代表为河长制工作监督员。

  “面对‘三大攻坚战’的历史要求和‘生态环境高质量’的群众期盼,我们坚决不把历史形成的问题留给历史、留给子孙后代。”海陵区委书记陈翔说。

  变“人工治水”为“智慧治水”

  在海陵区城西街道的庆丰河旁,建有一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可通过取水口自主取样,监测庆丰河的9项水质参数。

  据介绍,像这样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海陵区今年将建成19个,目前已建成18个。在此基础上,海陵区还将设立130个桩式视频监控点,通过360度高清摄像头,对河道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

  监测站、监控点的信息传输终端是区级水环境监控指挥中心。海陵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群说,该指挥中心可实现全流程、全留痕的管理,从管理模式上变过去的“人工监控、事后回溯”为“智能识别、自动预警”,变“人工治水”为“智慧治水”,真正实现苗头风险及时预警、排污行为追溯根源。

  区级水环境监控平台项目的实施,使海陵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水环境全封闭管理,厘清了与周边市(区)以及镇街、园区之间的水环境管理职责,有力推动形成各地齐抓共管良好局面。此举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被省生态环境厅发文推广。

  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污染企业被责令关闭,遗留场地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海陵区秉承“守土有责、守土尽职”的工作作风,创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国际化合作,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

  自身实力难以攻克土壤治理难题,怎么办?丹麦的环保工作开展较早,在土壤等环境保护方面技术堪称世界一流。面对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要求,海陵区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谋求“合作共赢”。该区经过积极上争,推动中丹首个污染治理合作项目落户海陵,

  中丹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后,海陵区多次邀请省生态环境厅领导和丹麦方专家到现场勘查和选点,最终选择两个地块作为工程实施对象,并制定中丹合作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目前,项目第二阶段的修复工程项目已入选国家项目库。下一步,海陵区将会同丹麦方面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为污染防治开展国际合作提供示范,为“舌尖上的安全”和“脚板下的安全”打造“海陵样板”。

  同时,该区主动上争资金助力生态项目建设。近年来对徐庄大桥断面水质改善、船厂关停整治、企业污染源治理等32个项目进行申报,累计上争各类资金超3亿元。其中海陵区徐庄大桥断面水质改善工程项目获得补助资金1.38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额的68%,单体项目上争额度为历年之最,位居全省首位。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