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漕运:老淮安的丰厚历史遗存

2019年11月29日 10:37:33 | 来源:淮安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老淮安在中国漕运史上地位重要, “南有苏杭,北有淮扬”,这是历史上淮安最兴盛时的地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纵向沟通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从此漕运进入大运河时代,漕运制度也开始逐步成熟。

  老淮安是漕粮的重要产地及转运中心,漕运给老淮安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中国漕运博物馆采用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占地3000平方米。

  博物馆的前面,就是明清两代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而总督漕运部院,则是彼时全国漕运的最高管理机构。

  纵观大运河兴建的历史,大规模兴建大运河一共有两次,第一次在隋朝,另一次在元朝。隋朝兴建的大运河称为“隋朝大运河”,也称为“隋唐大运河”;而元朝兴建的大运河由于连通了北方的北京和江南的杭州而被称为“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的命运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所谓漕运,指的是古代王朝通过水路河道向京城和边关、灾区等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经济活动,而围绕这种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整套制度、设施和人员、装备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交通运输体系。可以说,漕运是古代王朝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供应系统,也是古代王朝延续政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老淮安作为漕运枢纽的数百年历史,曾经有过长期的繁华。漕运总督是明清两代主管漕运的官员,掌管着长达1790公里的漕粮运输,江浙鄂赣湘豫鲁七省归其节制,运河沿线1.2万只漕船、12万漕军听其调遣。

  又因为老淮安位于黄淮运交汇处,最难治理,因此河道总督也驻节于此,与两江总督等封疆大吏平起平坐,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名。

  这里的常盈仓是特大型漕粮中转仓,可容纳150万石漕粮,被称为“天下粮仓”;清朝每年2/3的财政收入都是通过漕运实现的。因此,漕运总督可谓是位高权重、名震天下。

  老淮安城当时的人口达到100万,全国四大盐商有三家住在淮安河下镇,当地的私家园林有近百家;

  其中,河下仅明清两朝,就出过56名进士、160多名举人和贡生,状元、榜眼、探花都有,“河下三鼎甲”更名闻遐迩。

  明清两朝,老淮安是中央政府的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中国漕运博物馆建在老淮安,不仅展示数千年的漕运历史,更唤醒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