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江江
昨天是“世界问候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的扬州人,除了“吃过啦”“到哪儿去”这些传统问候语,还多了“最近忙吗”“换房了吗”等新问候语。专家表示,问候语的悄然改变,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
随机采访
从“吃过啦”到“你好”
昨天,记者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志愿者,通过随机采访,发现扬州人如今的问候语使用频率最高的与全国一样——“你好!”“你还好吗?”“忙不忙?”“忙啥呢?”等,使用人群多为30岁到50岁的人。
35岁的朱琳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扬州女子,丈夫是山东人,结婚后搬到西区某小区。她笑着说,没结婚时特别羞于与人打招呼。“像父辈问人家‘吃过啦’‘到哪去’,总觉得多此一问,实在躲不过去最多打个招呼,爹爹好、奶奶好、伯伯好等等。”结婚后,受来自孔孟之乡的丈夫影响,见到熟悉不熟悉的人,都会真诚地打声招呼“你好”。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住在老城区的市民,习惯用“吃过啦”“到哪儿去”“身体怎么样”等传统问候语。家住小东门桥附近的65岁老扬州王振明说:“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这样相互打招呼,长大了也就这么说了。”“记得老一辈的人,见人打招呼都说‘吃过啦’‘家来玩下’,若说个‘你好’或‘您好’,反显得做作。”
语言变化
老一辈人问候语没啥改变
扬州民间文化名人、年过七旬的老扬州吴德祥感觉,与几十年前相比,老一辈人的问候语并没有多少改变,见面会说“你早,你早”“吃过啦”“上街去呀”,但称谓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以前对不认识的人,会依据估算的辈份、年龄、职业来打招呼,比如“爹爹、奶奶、叔叔、阿姨”“师傅、同志、先生”等,现在动辄就是“帅哥、美女”。“有时对方明明是一个并不好看的老太太,也叫美女,或者老美女,虽时尚,但太别扭。”
与土生土长的老扬州相比,来扬州工作和生活近20年的徐州人“丢丢”,对扬州人问候语的变化却是另一种体会。她说,刚工作时,身边全是说扬州话的同事,每天一上班听到的就是“来啦”。“那时,我只会害羞一笑,礼貌地用普通话回‘早上好’。”
渐渐地,“丢丢”开始主动跟人打招呼:“早!”对方会立即回:“早,早,早,今儿忙啊?”“满满关心,给异乡的我注入满心的暖意。”如今,“丢丢”和老友、同事不需见面,大清早刚睁眼就拿起手机,发个或温馨或搞笑的“早安”小表情。到了单位见到彼此,打招呼就成了“今儿起得早嘛!”“你的表情不丑!”
来自安徽安庆桐城的杨祖柱也在扬州工作生活多年,他表示,早学会了正宗扬州问候语“吃过啦”“家去呀”,“每每和别人这般打招呼,就觉得自己是个扬州人。”
专家说法
改变是一种善意的信号
说到问候语,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曾在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论“吃了吗”》,文章里说:“中国的老百姓一见面不谈别的,先问一声‘吃了吗’,我觉得这并不‘有趣’……我想把‘吃了吗’称为‘国问’。”
韦明铧说,在“吃了吗”之前,古人的问候语有“无它乎”和“无恙乎”,分别是问候对方“没遇到它(蛇)吧”“身体没病(恙)吧”。后来发生了变化,“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从广东到东北,皆是如此,只是方言不同而已。”
在韦明铧的记忆里,地道的扬州话“吃过啦”在上世纪80年代前,几乎是所有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后来,慢慢地这句话被其他的问候语所代替。”
在他看来,如今人们的问候语不再是泛泛的问语,而是会问到具体的一些内容。“比如,好多人会问我‘出新书了没有’‘在哪儿做讲座’等。”也有一些熟悉的人相互问候“换房了吗”“换车吗”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问候语从单纯的关注生命安危,身体健康,吃饱肚子,到问候彼此工作和生活的状况,从单纯的物质生活的问候逐步转向精神生活,这是一种善意的信号、祝福的礼仪,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多彩的精神风貌。
扬州的开放与包容,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这里求学、工作和生活。采访的最后,大家拍了一段用家乡话向扬州人民问候的视频。
(来源:扬州晚报 编辑/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