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 | 八十天环游世界,你玩得过来吗?

2019年11月22日 12:25: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3年,我在京都的稻荷神社试过一回占卜:在心中许愿,然后端起石头,石头比想象中重,愿望就注定无法实现。

  当时我也是胸怀大志,第一反应就是环游世界,信心满满举起来,差点因判断重量失误扭伤手腕。

  就是这样一个痴人说梦的愿望。感谢全球一体化,感谢现代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环游地球八十天的愿望。

  他们不是富裕的人,就是牛逼的人,明显我两者皆不是。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走了一些地方,可近几年这雄心壮志大有偃旗息鼓的架势。

  曾经总觉得时间还长,世界很大,足够畅游。这两年也不知道是跑得多了,或是倦了,自信一点点崩塌,实现目标必须有优先选项。巴西大概就是这样一处我不会到达的土地,一个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国家。

  《去他的巴西》是一本有意思的游记,即便没有去过巴西的读者,只是随便翻阅,也会感受到南美特有的生猛与热情。如果是专门研究巴西学术文化的学者来写,也许会少了很多轻松和幽默。作者作为访问学者,与当地的陌生感缩短了他与读者的距离,在他交友、教学、玩耍的同时,为读者记录了一个立体、鲜活、有节奏、有温度的巴西。作者把那些遭遇的事、邂逅的人记录下来,就像后记说的一样,使得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也在不断成长。

  我如果站在那片土地上,会写出怎样的文字呢?可能只会有一种老师改试卷时“已阅”的心情?像每天上班一样打卡签到?毕竟我还欠了一屁股的游记没写,已经对贫乏的自己产生了厌倦,甚至懒得移动了。这就是局限性之一:意识到自己的气量和储备无法匹配前方的旅行。

  此外,我羡慕作者胡老师是条汉子。可以只身一人晃荡里约的平民窟,可以在萨尔瓦多的低城坐船前往小岛。当然,一人行走在路上的勇敢女孩多到无法统计,但有些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提到萨尔瓦多教堂边,曾经贩卖黑奴的石柱上标注的底价:一头产奶的牛等于五个黑人男奴,一个黑人男奴则等于五个黑人女奴。难怪美国首位黑人女议员雪莉·齐泽姆曾发表演说“我宁愿是黑人也不愿是女人”。

  女性被赋予的天命,不是四处奔波,居无定所,朝不保夕,客死他乡。如果是个男人,世间多少会解读出浪漫英雄主义,如果是女性,则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危险以及“善意的规劝”或是“恶意的批评”。

  人近中年,自我怀疑,难免焦虑,好在年轻时的自己曾不可思议。曾和好友在大学时一起漫步陕西、云南,也曾一人飞去大洋洲的黄金海岸。总有那么一股冲动和好奇,让我们来不及在思想上鼓起勇气、做充分的准备,身体就已经出发。现在的我,带着焦虑和怀疑走在路上,世界又是否会回馈我期望中的风景?

  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客观的条件,认识到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出发的那一步就略带迟疑。

  大学时,我非常憧憬同班的一个漂亮女同学。得知她一人踏上尘土飞扬的尼泊尔时,满心都是对她的喜欢。她没有选择女孩子们会喜欢的安全的地方“岁月静好”,而是自己想去的目的地游荡。我觉得她是保守胆小的我内心向往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去接受冲击、去感受自然、去面对困难和未知的一个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暴露出的,淹没在日常里的弱点和潜力。这种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吸引我的地方。

  曾经在一档选秀节目里看到一个体验主义至上的女孩登台,讲述她在世界只身流浪的故事,不后悔哪怕下一秒就嗝屁死去。真唏嘘啊,她也许就是当年想象中的我,现实中的漂亮女同学。五六年过去了,毕业后我们的生活远没有计划中,或者想象里折腾,多多少少消减了年轻时的气魄和豪迈,在局限性下开启了有规划的生活。

  三十岁的时候,再回过头看一个二十出头,敢爱敢恨,活在当下的女孩子,最大的触动竟然是——意识到生活的局限性,还能够踏实、自信地去拥抱它,会有种收获新世界的快乐。这时候,不需要万水千山的刺激,不需要直接热烈的表达,也能够不悔此生,也能够寻到inner peace。不是所有的妥协都是暴力的绑架与胁迫,接受宿命的安排,也可以自在的活。

  但也希望自己能再保持一点盲目的自信和看世界的热情。像作者一样,在巴西遭遇了三次车祸,深入子弹乱飞的上帝之城,如今却当成有趣的回忆咀嚼,支撑我们度过一些重要的艰难时刻或大片的无聊时间。

  “人远比我们想象中自由”,愿我们在无能为力的局限性下,有一颗无限自由的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