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一山
(作者敬一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张“梅姨”的画像刷屏。“梅姨”是坊间传闻很久的在逃人贩子,出于对丢失儿童家庭的同情和人贩子的憎恨,网络爆发出巨大的转发热情。
不过很快公安部门辟谣,称该画像并非官方公布信息,“梅姨”是否存在,长相如何,暂无其他证据印证。广东省公安厅未邀请专家对“梅姨”二次画像,警方仍在积极寻找其余7名儿童下落,并且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新闻又一次反转,不少人去质疑发布此信息的平台是否恶意炒作。但综合多方后续信息来看,将这一次的“梅姨”画像称作谣言,其实不太准确。发布画像的机构有何考量暂且不论,“梅姨”的存在起码不是杜撰,广州增城警方回应确有“梅姨”这个人,目前仍在花大力气寻找。
其次,这幅画像也不是外行人士信手涂鸦,而是画像专家、退休警官林宇辉所绘制。据他讲述,画像是他受广州增城警方所邀前往案发当地,根据与梅姨同居老汉的描述所画,见过梅姨的人表示“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更关键的是,画像时民警也在现场。也就是说,画像的发布机构虽然并非官方,但画像本身并不是“谣言”,而是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准。
警方及时澄清画像出处的审慎可以理解,但考虑到人贩子的恶劣和民间巨大关注热情,是不是可以有更周全的回应?比如,更详细说明警方掌握的“梅姨”相关资料,呼吁民间更慎重地对待画像。这样既可以避免误伤,又可以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说不定还可以发掘出有价值的破案线索。而直接定义为谣言,则可能浪费了一次“围剿”人贩子的机会。
当然,非法定机构擅自发布犯罪嫌疑人画像,的确不应该鼓励。不专业的画像容易导致误伤,比如,外貌近似画像的普通人可能会被举报;因为不知道警方的办案进展,也不排除存在打草惊蛇、干扰办案的情形。这次画像传播的反转风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从技术层面看,为什么这一次的“梅姨”画像受关注度更高?除了罪犯本身的悬疑色彩吸引眼球之外,和电脑合成的彩照更具视觉冲击力有没有关系?今后警方在发布类似画像时,是否可以考虑借鉴类似的技术?从常人接受习惯来看,彩色照片更容易让人对相貌产生形象记忆。当然,其准确程度能否保证,还需要经过专业考量。
从社会动员层面看,这一次转发风波再次证明,社会存在最普遍的反拐共识,警方办案如何善用这种社会配合意识值得斟酌。前几年,微博等平台也有过一轮轰轰烈烈的民间打拐运动,当时一些大V发起“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事后看充满争议且效果不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解决专业性的问题。网友随便一看就轻率上传了照片,极容易伤害具体孩子和亲人。
如果警方在源头做好专业性把关,民众的转发热情就有可能转化为打拐的合力。即便在具体的个案上提供不了直接帮助,全民追击也是对罪犯的震慑。家长或民间机构发布画像固然不妥,但官方能不能把功课做在前面呢?如果画像有专业保证且对破案可能有帮助,警方早一点发布岂不更好?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