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拉莱斯缘何沦落到“避难”?)
这一周,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抵达墨西哥政治避难轰动拉美地区和世界,玻利维亚这一高原之国“变天”、莫拉莱斯何去何从引发国际舆论关注。
笔者第一次零距离见到莫拉莱斯还是13年前,刚刚当上总统的他来维也纳出席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当时成为了那次峰会的风头人物。身穿黄黑色旧外套、梳着中分头、不打领带的莫拉莱斯在一众西装革履的领导人中颇为“扎眼”。更“扎眼”的是,他在发布会上为其刚刚推出的、引发欧美舆论哗然的“国有化”战略振臂发声:对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实行国有化是“主权”问题,不容退让。
其时,刚刚上台的莫拉莱斯风头正劲,记得笔者当时还写了一篇题为《莫拉莱斯“大闹”维也纳》的文章,没承想13年过去了,样子看起来没大变化的莫拉莱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令人无限感慨。在历史的长河里,13年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一个政治领导人而言,13年绝对是一个漫长的角力赛。
时代大潮,潮起潮落,顺潮则顺当,逆潮则坎坷。莫拉莱斯能上台执政得益于新世纪之初席卷拉美的左翼运动“粉红浪潮”,一大批左翼政客纷纷赢得大选在拉美国家上台执政。莫拉莱斯与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巴西的卢拉被称为拉美地区左翼运动的“三个火枪手”,旗帜鲜明地对美国说“不”,毫不犹疑地把目光关注到社会底层与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与查韦斯、卢拉相比,莫拉莱斯显得更加“草根”。莫拉莱斯出生于玻利维亚奥鲁罗省一个贫苦印第安人家庭,从未上过大学,务农种植古柯(一种植物),也当过矿工、面包工人和泥瓦匠。加入古柯种植者工会是莫拉莱斯的政治起点,并以此起家当选国会议员并组建“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以古柯农工会联盟为主体的新兴左翼政党。2005年5月,“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发动大规模示威游行、罢工封路等抗议活动,反对国会颁布新《石油天然气法》和政府对外资开放油气资源。同年12月,玻利维亚提前举行大选,莫拉莱斯以超过半数的得票率获胜,从而成为该国独立后首位印第安原住民总统。原住民、支持古柯种植和反美是莫拉莱斯身上最显著的三个标签。
实事求是说,莫拉莱斯任内许多措施很得基层民众的人心。莫拉莱斯上任后不久就削减了自己和内阁成员的工资,真正做到“布衣总统”。莫拉莱斯推动通过一项新宪法,赋予原住民和农民更多的自决权。莫拉莱斯的国有化措施并不极端,依旧保持市场友好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玻利维亚政府多年来大大增加了公共投资,扩大了医疗和教育的保障范围。玻利维亚极端贫困的比例从2006年的38%下降到2018年的17%。
人们不禁会问,那么莫拉莱斯为何会下台呢?
当时代车轮步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末叶,拉美地区左翼运动呈现势衰景象,查韦斯因病离世,卢拉及其接班人罗塞夫等一批领导人陷入贪腐丑闻,有的入狱,有的被弹劾,一些右翼政客纷纷上台执政。因此,莫拉莱斯黯然离去不过是一众左翼政客政治图谱的新片段,只不过多了一些戏剧性色彩而已。
究其根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侵蚀了拉美地区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由于没有量力而行外加国家治理不善,左派政府实施的普惠式福利政策没有坚实的财政资源支撑,一些国家经济步入下行轨道,民生问题凸显,民众不满导致左派的号召力不再如往日光鲜。
大选风波不断与失去军方支持是直接原因。今年10月,玻利维亚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官方投票结果显示,莫拉莱斯可在第一轮选举中直接胜出,但反对派指控莫拉莱斯阵营舞弊,拒绝承认选举结果。美洲国家组织后来认定,大选中存在伪造签名等造假行为,建议重新举行大选。反对党要求莫拉莱斯立即辞职,玻利维亚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警察总司令倒戈支持反对派后,莫拉莱斯只得出走墨西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幕后“看不见的手”不容忽视。作为拉美反美联盟中的代表性人物,莫拉莱斯与美国关系一直紧张,曾驱逐过美国大使,美国一直处心积虑要搞倒其政权。莫拉莱斯避难之际,白宫发表声明支持反对派。
展望未来,玻利维亚政局前景不明,动荡是主旋律。玻利维亚参议院第二副议长、反对派成员珍尼娜·阿涅斯12日被反对派推举为临时政府领导人,她承诺尽快重新选举。不过,重启选举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围绕下任最高选举法院院长的人选,各派别间的相互争斗或将导致新一轮动荡,有可能演化成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相结合的复合性危机。至于莫拉莱斯本人,除非军方改变立场,否则重回权力巅峰几无可能。(国际问题学者 向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