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爆米花导演恢复元气|荔枝娱评

2019年11月10日 09:33:21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擅长拍灾难片的好莱坞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几乎可以和《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合并同类项——他们都疯狂迷恋毁灭场面,对文戏的驾驭能力都常常跌到阴沟盖以下。从作品履历看,艾默里奇甚至比迈贝更无聊一些,除了1996年的开山作《独立日》外,他的电影通常都只有“大场面”这一个卖点,而迈贝至少还会用花式煽情建立独特的审美逻辑。

  不过,艾默里奇最新执导的战争片《决战中途岛》,却在观赏性上令人感到意外。影片对历史细节的精密还原,几乎让迈贝18年前拍摄的《珍珠港》看起来那么轻浮。

  从故事上讲,《决战中途岛》可算作《珍珠港》的续集——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将处于中立状态的美国拉入了二战的硝烟中,影片《珍珠港》在尾声一笔带过了美军轰炸东京的场面。《决战中途岛》则将焦点对准了1942年的“复仇大战”,美国在中途岛对日本进行了一场代价惨烈却又值得铭记的绝地反击,彻底扭转了二战的局势。

  尽管两部影片聚焦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但叙事方式却大相径庭。《珍珠港》中俗不可耐的三角恋故事至今都抹不掉狗血,更像是一出以宏大战争为背景的偶像剧。《决战中途岛》却放弃了以虚构人物关系来撬动历史事件的表现方式,剧本非常贴近史实,没有安排一丝多余的浪漫情节,足以让战争片迷找到密密匝匝的看点。

  这部电影为俯冲轰炸机制造了天旋地转的飞行场面,让我们跟随发动机螺旋桨扑向日本战舰,强大出色的主观镜头从空中、船只和水下展现了这场战争的各个层面,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把这些画面误认为是真实的东西,但艾默里奇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是可怕的——从会说日语的情报官员埃德温·莱顿进行密码分析开始,影片的信息量变得像40年代的美国新闻片一样充实,整场战争的起承转合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从战争片的表现效果来看,它没有《敦刻尔克》的深刻,也没有《黎巴嫩》的奇巧,但叙事层面却一点也不失分。

  艾默里奇不会拍文戏,在这里可能歪打正着。1976版《中途岛》相比,这部电影除了“轰炸得分率”最高的飞行员迪克之外,基本都是以点到即止的群戏角色为主,这与那些深挖人性与反战的经典战争片相比,似乎很难探触到更为直击人心的深度。但缺乏深度,并不意味着影片缺少应有的严肃和回味价值,艾默里奇未能专注于个体角色的刻画,却以颇具创造性的手段植入了众多小而精彩的人物——比如在日军轰炸机面前玩命拍摄的好莱坞大导演约翰·福特、从救生艇上幸存却又被日军处死的美国士兵、试图与长官一起沉舰的日本年轻士兵、在水面上欢呼的调皮士兵等等,这些角色从不同维度让影片逐渐丰润起来。

  当然,《决战中途岛》的短板也十分明显,编剧在主要事件的取舍上出现了判断失误。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后半段才渐入佳境,前半段略显冗长——艾默里奇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次展示战争场面的机会,在开场就抛出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宏大场面。那些熟悉的穿越镜头、预期之内的人物状态,让人误以为是《珍珠港》精剪了一段“前情提要”。也正是战争场面高潮来得过早,导致决战中途岛的关键时刻到来时,很难再把观众抛向更高的情绪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效驱动的好莱坞大片迅速崛起,艾默里奇享受到了那批红利,因为他了解数字技术如何解决虚拟影像的真实性问题,但二十多年过去后,观众对电脑制作的场面产生了无法消解的苛刻,艾默里奇也陷入了像《2012》和《独立日2》这样空洞的特效电影中,故事元素被大大削弱。《决战中途岛》是艾默里奇近几年最重视剧本的一次,叙事能力貌似正在恢复中。在战争类型片在好莱坞市场退潮见底的情况下,艾默里奇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相当了不起。当然,其背后制片人的勇气也足够媲美咳出血的飞行员迪克。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