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19年11月04日 10:44:5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陶玉

  眼下,行走于华夏大地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景色:在北方,一片片收割后的田野像一块巨大的棋盘,等待新一轮庄稼的播种;在南方,稻田像一片金黄的海洋,闪烁着灿烂的光芒,静候农人将它们颗粒归仓。无论是收割完还是待收割的田地,都透露着丰收的希望。

  粮稳天下安日前,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已接近90%,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近14亿人的饭碗能否端得稳、端得好,对于人口大国来说从来都是保民生、稳经济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百姓餐桌的巨大变化,折射出的是全面提升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从量稳到质优,中国粮食供求总量持续“调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的“米袋子”不断充实,实现了从量“稳”到质“优”的实质性飞跃。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8亿斤,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了1万多亿斤;粮食单产2018年达到374.7公斤,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4倍多;人均粮食占有量2018年增加到470多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农产品质量,以实际成效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及高质量发展。

  从基础薄弱到夯实基础,生产方式持续“调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安全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有组织地开展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牢牢地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1988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统筹实施大面积、跨区域、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更加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持续性优化总体来说,我国粮食生产更科学化,生产方式持续“调

  从环保到智慧,科技化高质量发展持续“调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万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同时,在技术方面更注重“环保性”,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水肥药利用率明显提高,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环保+科技的双重驱动,大大提升了土地的产出率,也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中国人的饭碗就一定会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陶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