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李明莉 摄影/冯水清
我们离故乡有多远?几个小时的车程还是相隔大洋彼岸?故乡不止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她有自己的风景、语言和文化,故乡,她流淌在每个人的血脉中。
然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继承与传播乡土文化是否矛盾?全球化的今天,又该如何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在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上,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教授Oliver Davies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参加过很多次文化论坛的Davies独独对江南有着别样的情感,“这里有文明最初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于他而言,乡土情结是人生中割舍不掉的一部分,他说,乡土文化是人体中非常稳定的结构。而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文化消解让人们变得普通,科技的发展又使人类面临二次启蒙,他认为,在这一场新式启蒙里,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一定要拒绝平庸保持独特性,守住内心的稳定和恒久。
Davies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会长久的稳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语言系统在文化稳定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只有26个字母,我们使用西方语言时,其实只是像拼图一样拼出了很多抽象的概念,而中文有几千个汉字,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意向,它们共同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让中华文化能够稳定地延续下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宝藏。江南文化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如何走出去?Davies坦言,由于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的较大差异,让西方世界从江南文化中汲取知识存在现实困难。他以威尔士文化在英国的传播为例,提出在外来文化的传播中要特别注意对核心内容的强调与传播,“这些没有被充分重视和强调的文化核心,才是让文化恒久稳定传承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能割断的精神命脉,新时期,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Davies认为,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传统文化必然会存在不协调的元素,但调整这些元素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要在具体情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和调整,不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只需要用心找到合适的元素进行调整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