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江南 | 潮河湖海2000年,冲刷出鱼米之乡的精神“嘉”园

2019年10月26日 07:37:0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记者/朱彤 张贺 编辑/万方 摄像/李栋)三种气质迥异的“水”,哪种是你的心头好?

  海宁一线潮  

  大运河嘉兴段

  南湖夜色

  汹涌的潮、广阔的河、安宁的湖,三种“水”,汇聚在了一座城——嘉兴。

  这座江南“鱼米之乡”与水相伴相生,潮河湖海到底给它留下哪些特质?1016日,荔枝新闻记者跟随“家在江南”采访团走进浙江嘉兴,观一线潮、赏运河美,和这里的学者专家一起,解码观潮胜地、运河古镇的精神内核。

  

  嘉兴市社科联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镇西认为,两种“水”构建并影响着嘉兴人的精神世界——一是钱塘江的“海潮”,二是江南水乡的“运河水系”。

  嘉兴海宁曾临一片广阔的海,乾隆年间,海退江进,现在的钱塘江就出现了。

  张镇西说,嘉兴人和潮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如一。“古代百姓认为潮是一种自然灾害,潮水就像小型海啸,曾经嘉兴人渴望把潮消灭掉。”现在留存下的海神庙正是百姓斗“潮”的证明。

  现如今,观潮胜地公园取代了海神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人与“潮”,从“斗”变成了“和”,“人们和‘’相亲共生,努力保护它,不让它消失。”  

  观潮 摄影:杨健

  正是在和潮的“相爱相杀”中,嘉兴人成了 “弄潮儿”。在张镇西看来,“勇立潮头的担当”劲儿正是潮水孕育出的当地百姓的精神内核。

  那么“大运河”又为嘉兴人带来了什么呢?

  嘉兴是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八水绕城,运河水网发达。大运河水利和交通网络的形成为嘉兴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张镇西说,海神庙的大部分建筑材料和风格都和江南不同,是宫廷官式建筑,在南方能够出现北方的材料和风格,都要归功于大运河的通联运输。然而也正是因为运河沿线文化交流频繁,嘉兴建筑兼容并包,却没有特立独行的特色。  

  运河连接了南北,繁荣了经济,也让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嘉兴市社科联文化所副所长崔泉森告诉荔枝新闻记者,在嘉兴海宁,皮影戏被称作江南的活化石,也是“乘着”运河从北方而来。 “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曾经开封到洛阳的世家大族都移居到嘉兴,也为这里带来北方耕读传家的文化特征,科举也曾在嘉兴很发达。  

  崔泉森所长说,刚来嘉兴时,就发现这里的人“不排外”。“在这里只要你敬业地工作,有一定能力,外地人一样能干得很好。”在他看来,嘉兴人温润的包容性和运河文化息息相关。 

  除却海潮和运河,嘉兴还有一片“红”遍全球的南湖。

  98年前的一天,南湖上飘着绵绵细雨,在一条长16米、宽3米的画舫内,11名青年人通过了党的纲领,中国共产党跨世纪的征程从此启航,中国人民的光明和希望也自此而生。   

  南湖红船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当夜党代表们就分散离开了嘉兴,可“红船精神”却深深扎根在了这片鱼米之乡,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沧桑巨变。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在采访中曾说“文化是一种资源,就像一个人,要发现自己能干什么,不是先找师傅学,而是先把自己性格看清,再去发现自己能做什么。长三角一体化目的是发展出一个新江南,可是新江南发展之前,我们必须要发现自己过去的江南留给我们什么遗产、什么资源。

  “水”为嘉兴留下了奋斗的姿态、有为的担当、有容乃大的精神特质,而这些都将会成为嘉兴“新江南”一体化征途上的强大助力。

       美景没看够?戳这里↓ 更多嘉兴名胜等你解锁......

       解锁更多:

  第二届江南文脉专题链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