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江南 | 原来你是这样的“徽骆驼”!

2019年10月24日 10:17:37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视频↑大咖观点抢先听

  荔枝新闻讯 (记者/李烨婧 张贺 摄像/杨国 剪辑/杨雨薇 )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千百年来,徽州大地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让人魂牵梦萦。作为江南文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徽商作为主要载体的徽文化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中,徽文化又具备哪些重要的现代意义?10月12日至13日,家在江南主题采访团来到安徽黄山,跟随专家学者一起感知徽州。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据安徽师范大学王习胜教授介绍,徽州最早并不属于富庶之地,之所以能够产生徽文化,实际上与徽商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古语有云:“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因此,徽文化的第一个特质,也是徽商的第一个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也正是这样一种拼搏进取的“徽骆驼”精神,才成就了纵横明清两代300多年徽商大帮。

  百年老字号“胡开文徽墨”自清乾隆三十年由胡天注创牌以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落纸如漆,万载存真”,“湛湛若小儿目睛”的胡开文徽墨因品质上乘而闻名业内。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乱频发、社会动荡,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呈一时之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这与胡天注不屈不挠、在逆境中也能努力寻找生机的进取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擅于抓住机遇,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通过墨条上的绘画、书法来记录时事,为传统的制墨工艺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活力。

胡开文墨厂现任厂长 陈国胜

  据胡开文墨厂现任厂长陈国胜介绍,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墨厂现在正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着力把徽墨文化载体融入到各大民宿里,并定时开设徽墨课程,希望能够培养好下一代的接班人,让这个行业走得更长更远。

  崇文重教的千年传统

  徽商也是徽文化的第二个精神特质则是崇文重教。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徽州就走出了425位进士,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更是高达645位。“接受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读书人的事,而是所有的人都在读书。正因为读书,所以徽州的商人叫做儒商,既可以和政府官员打交道,也可以与世俗阶层多交流。”王习胜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诞生于安徽歙县的黄潭源村。如今,位于徽州古城内的陶行知纪念馆仿佛也正见证着徽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安山水的熏陶,徽州文化的影响,使得陶行知在少年时就立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博大抱负。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等陶行知提出的诸多理论观念,也与徽州崇尚读书的教育风气一脉相承。

陶行知纪念馆大厅墙壁上的巨型漆雕画

  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除了拼搏进取、崇文重教,徽商还有一种在成功之后懂得回馈社会的精神。“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据王习胜教授介绍,很多徽州的路和桥其实都是由徽商赞助修建的。

  徽商鲍氏家族的棠樾牌坊群,有一座“乐善好施”义行坊,是为了旌表鲍漱芳、鲍均父子乐善行好之义举而立。清嘉庆十年,洪水泛滥,鲍漱芳带领众商捐米6万石、麦4万石,用以赈灾;后又捐银300万两,资助治水工程。可以说,乐善好施、义利并举也是徽商能够名扬天下、成就不凡气度的重要因素。

  国家战略中的全新机遇

  无论是锐意进取、崇文重教,还是乐善好施、回馈社会,由徽商所承载着的徽文化都因这些美好的精神特质而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那么,在当今面临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机遇时,徽州在继承传统品质之外,又该如何融入合作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呢?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王习胜

  在王习胜教授看来,因为对家族文化和亲情观念的看重,徽文化最大的缺点就是比较保守,这也是徽商大邦之所以后来有所衰落的原因。“在一体化当中,我们是承接了长三角先进的产业转移、产业技术,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文化观念要转移,要用开放的精神,去接纳长三角中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

  要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少不了共同持有的文化。相信在江南文脉的共同浸润下,在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发展中,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将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与活力。

  解锁更多:

  家在江南VLOG | “最文化”徽州打卡攻略!一起穿越千年 

  第二届江南文脉专题链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