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地名趣谈,和平路史话

2019年10月20日 13:32:26 | 来源:京江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和平路南至老的车站路,北至现在的长江路,全长600余米,车行道宽25米。

  镇江人都熟悉这条路,可是不一定完全了解它的由来。快一起来看看哟~

  应运而生

  镇江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和民国江苏省会,解放前从轮船码头通往火车站仅靠一条不太宽的京畿路,而且中间有很长的一段高坡。弹石路面颠簸严重,有人曾经戴着蹩脚的手表骑自行车冲下坡,手表居然停了摆。

  1952年,开始实施建国后的第一条筑路工程,从江边开始,穿过新河东大街路口、哑巴桥、大伦街、琴园路、山阳街,直至站前广场。原大湖丝栈废墟上形成的农田全部铲平;站前成排的旅馆饭店实施搬迁;琴园路、山阳街的部分,以及大伦街的新一弄、新二弄全部被拆除;大纶丝厂街并入民主路;剩余的新三弄至新五弄并入大悲庵街。

  路基黄黏土全部来自狮子山,用一挂挂板车、独轮车从头道巷运到工地。眼看路基一天天在垫高,筑路现场一片繁忙,前来观望的市民络绎不绝,做小生意的也赶来凑凑热闹。次年夏道路建成 ,这是当时全市最宽的一条双向四车道马路,中间是高杆路灯和砖砌的绿岛隔离带,在全省也不多见。

  这条路一开始称新马路,因为与新西门桥的新马路重名,又适逢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是维护世界和平,故而定名为和平路。

  和平路原计划从火车站直通江边马路,后来考虑到北头紧靠江口,对接苏北路需跨越几道铁路岔道,于是决定改从新河东大街交叉口右拐,跨过小铁路再左拐,沿东侧的老马路衔接苏北路。已经成型的和平路北段后来被建筑公司看中,成了它的木材加工厂,便于直接从江口启运木材上岸。

  小码头街西段原先直到福宁巷口,迎面是一座青砖拱形门楼,路面狭窄只够行人和独轮车通行。为此,老街两侧的店铺房屋很快被拆除,一直拓宽到新河桥连通新河西大街,日后统称新河路。可是,老百姓还是习惯称这一繁华地带为小码头。

  城里城外大街小巷的路灯历来用的都是木头电杆,唯独这回和平路中间设计的是15米的水泥电杆,双叉路灯。水电公司没有竖过这么高的水泥杆,在一旁围观的群众自然也很多。灯杆定位后,首先在马路中心挖好一个个大深坑。坑前架起了大扒杆,4名工人在远处推着绞关。事先预制好的四四方方混凝土底座被吊入坑内,底座上留有一个圆孔,正好将水泥杆插入其中。

  路灯装好之后,马路正式开通,夜晚的和平路上特别热闹。从火车站到小码头一条线望过去,两排路灯耀眼闪亮,大人小孩纷纷来到路灯下乘凉、讲故事、做游戏;商贩们也在马路旁边摆摊设点做起了小生意;南来北往的旅客、车辆熙熙攘攘,人们再也不用去爬京畿岭那样的大岗坡了。

  见证历史

  就在新路造好的第二年,长江中下游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南京下关长江水位10.22米,创历史最高纪录。栖霞山北麓的长江岸线坍塌接近2公里,沪宁线行车中断,过江列车改由浦口站发车。

  8月16日正逢农历七月十八大潮汛,连日大雨滂沱,镇江北固山长江水位高达8.38米,超过了警戒水位1.58米。汹涌的大潮从新河进入哑巴桥,直灌到西荷花塘,低洼地区一片内涝,几百间民房被淹。老百姓有的到大街上去找房子避灾,有的在高地上搭起临棚,没有地方搬的住户纷纷上了和平路栖身。突然一夜的台风把刚栽植不久的行道树吹得东倒西歪,台风过后,工人们在法国梧桐的颈部套上绳索一棵棵地扳正,和平路周边开始热闹起来。

资料图:景泊 魏元凤 摄

  最北端的丁字路口是一个露天小广场,经常有街头艺人在此表演杂耍,老百姓最喜爱听的还是江湖艺人王逸堂父女说的连本扬州评话,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每天从不间断。

  潮安池巷内有一个大菜场和国营粮油店(人称六站),出了福宁巷就是宏康酱园店。往北是饮食店,油条、包子、2两8分一碗的火面卖了几十年。再往北是一家老虎灶(茶水炉),再往前是茶食店、熟菜店、炒货店,不远处还有邮电所、储蓄所、煤球店、碗盏店、裁缝店、木器店、机面店、纸扎店……

  马路西侧安宁巷口原先的车站派出所搬走了,改成税务所。向北去是一家清真小吃店,专卖水煎牛肉包和吊炉饼。再往北是肉店、元丰南货店、豆腐店。新河路正对面是大和堂药店、皮匠店、黄步朝诊所、邵宝华修车行……

  1956年

  除了原来的琴园路小学(后来的和平路小学)和江汉里小学,1956年哑巴桥南边的四益农场辟为镇江市第六中学,面向西区和金山乡一带招生,和平路上时常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大跃进年代

  六中操场上摆开了大炼钢铁的战场;和平路东侧建起了两栋物资仓库;荧昌火柴厂的大门开到了和平路上,火柴厂的机修车间扩展成轻工机械厂和车辆厂(后改称标准件厂和液压件厂)两家骨干工厂。宏康酱园原址变成了运输公司第三营业站,从小板车发展到后来的“秃秃秃”(土制手扶柴油车)。

  1963年

  安宁巷北边原先有一处火柴厂宿舍,1963年运输公司在塑料六厂旁边又新建了一幢三层楼的职工宿舍,镇江第一台井字架问市。

  1964年

  民主街街头空地上建起了二层楼的消防队,后来是全市第一家烧伤医院。

  上世纪60年代

  和平路南端的火车站是对外窗口,热闹程度自不必说。这里上世纪60年代曾经修筑过一座横跨马路的大牌楼,顶上插满小红旗,下面挂有红灯笼。附近高悬着一只圆形扁钟,过往旅客大老远随时可以看清钟点。

  到后来,劳动西路建起了新火车站,老西站停办客运,直至铁路三线拆除,和平路开始冷落了。

  几次变身

  刚刚建成时的和平路结构因陋就简。路面为泥结碎石基层,上面铺筑石屑黄沙磨耗层。当时根本没有条件考虑地下综合管线及路面排水,也没有正规的路牙人行道,车行道外边仍是一条土路。

  笔直的马路上整天车水马龙,急于赶车赶船的行人与挑小扁担的、自行车、小板车、人力车、三轮车混杂在一起,听到汽车喇叭声便纷纷让路。汽车过后,砂石路面上顿时一阵尘土飞扬,呛得行人张不开口,一个个捂住面孔。

资料图:盛林娟 摄

  1962年石油紧缺,和平路上跑起了客运马车

  每逢铁路春运阶段,候车旅客一波接着一波,站前广场搭起了临时工棚。此时,地方上就会想到人民子弟兵。驻镇部队派来的一辆辆解放牌军用卡车排在站前广场对面的牌楼前,帮助接送过往旅客,成为当时一道感人肺腑的亮丽风景线。

  1963年春天,和平路终于铺上柏油了

  不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沥青路面,而是喷一层沥青撒一层“瓜子片”,一次碾压成型。这样一来,不仅路面要比过去平整,而且大大降低了道路扬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和平路的路面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为改变城区市容,和平路的路面设施和人行道铺装逐步得到完善,路况有了初步改观。

  90年代中叶,和平路纳入了市政路网改造计划

  开始了大规模的地下管网改造和路面翻新,管线下地,路灯更新,交叉路口安装了信号灯,道路面貌焕然一新。

  2008年实施了和平路北延建设工程

  和平路与新建的长江路相通,实现了60多年前的夙愿。同时在路旁发掘出清代玉山大码头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又添了光彩。

新华社资料图

  如今徜徉在宽阔的和平路上,可以发现昔日远近闻名的镇江火柴厂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紫阳花园小区。和平路以西的民主街、江汉里片区旧城改造启动已有时日,即将迎来的是一片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综合体。

  来源:京江晚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