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李安“失手”了吗?|荔枝娱评

2019年10月19日 09:33:1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陈子非

  (作者陈子非,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李安的新作《双子杀手》并不算“成功”。一个礼拜前,电影率先登陆北美,票房、口碑双扑,外媒预测亏损6000万美元。《双子杀手》在国内口碑也一般,目前豆瓣评分只有7.1分,远低于上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8.4分。

  李安的《双子杀手》“失手”了吗?

  《双子杀手》的故事并不复杂。美国国防情报局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准备退休之际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杀手的追杀,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一个克隆体。一场我与我的对决旋即展开,而背后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从类型上看,《双子杀手》杂糅了特工、动作、克隆、科幻等元素,这样的剧本模式在好莱坞并不鲜见。早在1997年,《双子杀手》便有了最初的剧本,并在好莱坞多个导演和大演员中流传,因为技术原因或剧本原因终止。直到2017年迪士尼卖掉剧本版权,项目重启,并由李安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

  遗憾的是,前后20年的时间辗转,并没有让这个剧本更厚重更独特,相反,在其他同类型作品的映衬下,显得简单而老套。哪怕加入了大量李安的人文特色,也没能拯救这个平庸的剧本。探讨克隆的伦理问题,浅尝辄止;探讨对“我”的自我反思,老生常谈;探讨俄狄浦斯情节,跟李安早前的“家庭三部曲”相比又很粗浅……更关键的是,剧本的基本逻辑立不住要暗杀亨利,为什么要派出他的克隆体,这不是明摆着等着穿帮吗?

  从技术层面来看,《双子杀手》是李安第二部、全球第二部3D+4K+120帧摄制而成的电影。这是《双子杀手》最大的卖点。

  现在电影的规格普遍是24帧/秒,是一个“黄金规格”,能够确保画面最基本的流畅感,不会有明显的卡顿。但24帧/秒有不少缺陷,最严重的是,呈现快速运动的画面时会出现模糊、拖影等问题。

  随着高清电视、家庭影院的普及和流媒体的崛起,电影的视听不足越来越明显,很多电影在高清电视上观看与在影院观看并没有太大差别,人们走进电影院的意愿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安以120帧/秒拍摄电影,是一次巨大的跨越,可以实现电影视觉效果质的升级。每秒120张图像,意味着画面极度清晰、顺滑、流畅,哪怕是呈现高速运转的画面,也纤毫毕现。当前国内有20多家影院可以呈现3D+4K+120帧的效果,普遍的观影反映是,现场感清晰、真实、强烈。

  笔者是在3D+2K+60帧的影厅观看《双子杀手》,与原版比有所降格,但视觉感受还是前所未有的惊艳。尤其是动作场面的呈现可谓真正的行云流水身临其境。电影前后共有五场大场面的动作戏,分别是火车狙击、逃脱暗杀、摩托追逐、墓穴大战、小镇大战,每一场设计都充分发扬了120帧的魅力,尤其是摩托追逐场戏,应该可以名留影史。

  只是单凭惊艳的动作戏和超前的技术探索,就可以成就一部电影吗?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有扎实的内容打底,华丽的技术便是锦上添花;一旦内容平庸,技术再华丽,也会给人买椟还珠、舍本求末之感。李安有探索技术的勇气和好奇心,值得钦佩,但是,在追求技术的过程当中,他是否丢失了最宝贵的“李安特色”——严谨、细腻、温婉、对个体的关怀、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

  一流的技术,三流的剧本,《双子杀手》可以看出李安的艰难平衡。他既希望充分彰显技术的魅力,也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只可惜,最终是前者占了上风。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