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耕地轮作休耕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模式”
吴江区联丰村位于大运河沿线,该村2300亩耕地实施常年轮作休耕。水稻收割在即,种粮大户胥爱礼却一直忙着准备绿肥种子、维修深翻机械,为接下来的稻田休耕做准备。他今年承包的1200亩稻田将全部休耕,计划冬耕晒垡700亩,轮作绿肥500亩。胥爱礼心里盘算,轮作休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能为明年水稻早栽提供极好的茬口,新米提早上市,加快绿色稻米产业发展。
联丰村轮作休耕2300亩耕地只是苏州全市推进轮作休耕的一个缩影。近日,全市2019—2020年度耕地轮作休耕预申报完成,将有33.55万亩耕地进行轮作休耕。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苏州市耕地轮作休耕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初步探索形成了“整体推进、重点突出、补贴保底、双重监管、跟踪监测”为特色的苏州模式。
据介绍,苏州是典型稻麦两熟制种植区,近年来,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保有量在110万亩左右,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100万亩左右。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加上规模经营比重增大,使得耕地承载负荷大,耕作层变浅、化肥使用强度大、土壤板结严重。太湖地区区域性气候特点,还使得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几率增加,粮食生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为此,苏州市较早探索轮作休耕模式,2015年昆山在全省率先试行鼓励新型合作农场推行土地轮作休耕制度;2016年昆山、太仓列入江苏省首批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县,昆山、太仓各休耕2万亩,吴江、常熟则自行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各1万亩;2017年苏州市委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覆盖范围。
据统计,2017—2018年全市实施耕地轮作休耕18.87万亩,2018—2019年实施面积达30.16万亩。市政府于2017年底出台了《关于推进苏州市耕地轮作休耕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用4—5年时间全市轮作休耕一遍的目标任务。
苏州市轮作休耕以沿太湖、阳澄湖、大运河等资源约束紧、生态保护压力大的地区为重点,与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协调推进,加快构建耕地用养结合的长效机制。如,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的4.15万亩耕地已常年实施轮作休耕,不再种植小麦。沿大运河、阳澄湖等地区也已纳入常年休耕规划逐步推进。
同时,苏州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承担耕地轮作休耕任务的经营主体给予必要补贴,休耕晒垡和轮作换茬两种模式分别补贴245元每亩和300元每亩。部分地区(乡镇)还通过适当提高补贴或加大物化投入进行配套。开展试点以来,全市已发放轮作休耕专项补贴资金1.46亿元。
苏州市还开发了市辖区耕地轮组休耕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补贴面积的遥感监测与系统申报双重监管,强化了补贴资金的公开、公正、透明。并引进第三方机构对耕地轮作休耕实施效果开展综合评价,首次把评价指标从耕地地力延伸到生态环境效益,为农业产业引领生态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苏州市2017-2018年度轮作休耕评价报告显示,实施轮作休耕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4%。按全市实施轮作休耕前常年100万亩小麦计算,太湖一级保护区4. 15万亩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23.4%和24.6%;非太湖一级保护区化肥、农药使用率分别下降7.0%和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