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倾其一生,就是发展平民教育。在南京,也有一位扎根乡村教育、努力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他就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
1981年,杨瑞清从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留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志愿到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38年……这所学校也从南京长江北岸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一个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在内的教育集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也专程来学校考察。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从这所村小的“三级跳”中,可以感受到新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和蓬勃脉动。
村民集资 从破平房搬进了四合院
谁能想到,如今远近闻名的行知教育集团,竟是从一所艰苦落后的村办小学发展起来的。1981年,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文革”后的首批小教专业毕业生,杨瑞清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进城还是回乡。最终,他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来到了偏僻而简陋的南京江浦县五里小学。
(上排左二为杨瑞清)
在杨瑞清看来,青春是容易冲动的,但是青春需要理想支撑。“我1981年毕业的时候,非常崇拜陶行知。陶行知当年辞去大学教授的工作,到乡村为农民办教育,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村里长大的年轻人,对农村有一份朴素的感情,所以我也很希望学习陶行知,去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我就来到了五里村小学。”
(当年的杨瑞清在课堂上)
杨瑞清向学校领导申请教一年级,把这个起始班办成行知实验班,按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爱满天下”的倡导进行实践,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
(当年的孩子们在课间活动)
据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教师刘书刚回忆,在那个年代老师都是全科老师,“什么语文、数学、美术,然后劳动、体育,这些课我们都教。因为教师比较少,我们只能包班。生活上面也非常的艰苦,每一周我们买一次菜,到城里面要骑自行车,要骑一个小时。”
(当年学校的环境)
那时,杨瑞清还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上学还不是太重视。“我们班上开学第1天上课是32个学生,一个月以后变成38个学生,有的孩子他没有按时来报名,不打算来上学,是我们上门去反复动员才过来。”
杨瑞清走村串户动员所有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先实行不留级制度,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动手动脑,还为农民办扫盲班。当时国家提出了“一无二有”的办学标准,即没有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后来,村委会主任带着村民集资,为学校盖了新校舍,从原来的破平房,搬到了新建的四合院里,学校也很快达到了“一无二有”的标准。
(当年的教师在开研讨会)
虽然校舍是新的,但是学生们的学习条件依然很艰苦,甚至连上课的课桌椅都无法保证。“我们跟农民要来了靠近学校的一片地,栽了这片杉树林,栽的时候盘算着用这些树来更新课桌凳。”杨瑞清指着杉树林说:“我们国家发展很快,后来用不着我们砍树来造课桌凳了,所以这片小树林就留下来成了景观了。树顶上有鸟窝,有蜂巢,孩子们也都非常喜欢。”如今,这片树林成了鸟儿的天堂。
发展特色 创办全国第一所行知小学
1983年5月,组织上决定让杨瑞清担任江浦县团委副书记,可仅仅走马上任4个月,杨瑞清打了辞职报告。他说,团委书记不缺我一个,但乡村教师不能再少我一个了。1985年1月,五里小学正式更名为行知小学,这也是全国第一所行知小学。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发展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只能依靠收取学生少许杂费来维持运转。然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以及人才的不断流失,成为了考验学校生存的一大难题。
“农村教师队伍当中很多是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那时候的民办教师初中毕业就可以了,所以要求比较低。农村的教师队伍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骨干教师通常会调到城里教书或者提拔。”杨瑞清说。
杨瑞清越来越认识到,发展乡村教育,关键要发挥校长、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学校应该发展自己的特色,并将这种特色放大。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省许多中小学校从原来单纯注重应试教育,而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杨瑞清把从村里要来的闲置土地发展成茶园、果园、毛竹林,吸引南京城区的学校来此进行社会实践。1994年7月18日,“行知基地”正式挂牌,杨瑞清和老师们开发了“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村建设,体验农民生活”三农课程,后来拓展了生命安全实训课程、军训课程和奥林匹克课程,深受许多学校孩子们的喜爱。在政府的支持下,学校累计获得了300亩土地的划拨和近2亿资金投入,学校的硬件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青年教师刘倩倩介绍,原来上课基本上就是一支粉笔,加上黑板就可以了,到后来渐渐变成幻灯片、挂式的投影机,“然后到我们学校现在的一体机,去年我们学校又进行了智慧化的校园的升级。”
集团办学 走开拓之路共享行知理念
2015年,行知教育集团正式组建,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实践基地四大板块,拥有3000多名师生。
截至目前,行知基地共计接待40万名城市学生来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同时,这里也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年上千名师生的“中华文化浸濡活动”基地。陆续有50位乡村教师走出国门,访学交流。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党支部书记阮敏告诉记者,现在整个师资队伍确实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我们早期的中师毕业生,到后来的大专、本科,近两三年,学校里面已经有了三四位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从偏居一隅的落后村小到全国闻名的教学基地,三十八年后的行知小学跳出了传统“村小”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拓之路。
对于未来,杨瑞清充满了信心,“感激遇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学校的发展其实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相信,国家的民族复兴,离不开建设教育强国,“乡村学校在未来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我们现在虽然是乡村学校,但是我们想扎根乡土,放眼世界,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全世界的好的经验,发展自身;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为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人类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王健安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