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院士的工作餐!一张刷屏照片,牵出火炸药领域的传奇人物

2019年10月09日 18:03:26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综合报道 一位穿着简朴的老人,坐在木板上吃盒饭,手里还握着一个饼……近日,这张照片刷屏网络,感动万千网友。

  照片中的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十一长假,在北京参加完国庆庆典,王泽山就争分夺秒地投入到火炸药相关试验报告撰写讨论中。84岁高龄的他在工作间歇就餐,被工作人员随手拍了下来。

  王泽山曾三次问鼎国家科技大奖,并摘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又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要想自己有地位、叫人看得起,国家必须富强,要靠坚强的国防。”这是王泽山一生怀有的信念,也是他走上火炸药研究之路的原始动力。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童年时代,他目睹了白山黑水之间的战火硝烟,也目睹了同胞在日军奴役下遭受的苦难,心中埋下了一颗强军报国的种子。 

  1954年夏天,19岁的王泽山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在选择专业时,他放弃了海军、空军等热门专业,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自愿学习火炸药专业的学生。

  “这个专业是国家设的,国家的需要就应该有人去做。”他坚信: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 随后的60余年,王泽山一心扑在火炸药的研究上。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将这些具有很大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的“危险品”,变成了二十多种畅销国内外的军用和民用产品。他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泽山凭借“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荣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90年代,他又钻研起怎么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世界性难题。从零下30多摄氏度的阿拉善地区,到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的青藏高原,王泽山反复试验,经过一次次尝试,研发出低温感含能材料技术。如今,该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使武器性能摆脱了环境温度的影响。1996年,时年61岁的王泽山,凭借着低温感含能技术摘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9年,已然是国家科技大奖“双冠王”的王泽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别人眼中已经“功成名就”的他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要提高火炮射程,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延伸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工作压力(膛压)等技术手段。然而,不论延长炮管长度,还是为了增大膛压增加炮膛壁的厚度,都会造成火炮的不灵活。当时,美、英等多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最终由于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研究被迫中断。但王泽山坚持了下来。 

  经过不断创新实践,2016年,王泽山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通过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王泽山也因此再次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被大家称为“三冠王”。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王泽山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连破世界技术难题,除了王泽山扎实的学术功底,非凡的研究能力外,还有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不能吃别人嚼过的馍,跟着人家,你做啥,我做啥,你永远在人家之下。我们搞创新必须要这样,必须要有一个超越,你能做到,我能做到,你做不到,我还能做到。

  如今,已是84岁高龄的王泽山,依然时常出现在各类试验靶场上。人烟稀少的野外,工作餐常常是简单的盒饭,王泽山却甘之如饴。这份朴素低调的作风,衬得那份强军报国的初心熠熠生光。

  值得一提的是,60多年的执教生涯王泽山还先后培养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不少人活跃在院校、企业和研究所兵器研究前沿,成为新一代国防科技领军人才。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江苏教育频道、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南京晨报等 编辑/刘静)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