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歌唱祖国》发于墨端 源于心声 我们还是要给时代留下点什么

2019年10月05日 14:40:3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记者/陆伟晶 摄像/张云鹤 剪辑/权廉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创作于1950年,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金曲——《歌唱祖国》近日以巨幅书法的形式在军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打捞起人们沉甸甸的回忆。

  书法作者正是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孙晓云。同时,她还作为江苏文艺界代表受邀参加国庆观礼。

孙晓云与书法作品《歌唱祖国》合影

孙晓云在国庆观礼现场

  巨制是如何挥就的?缘何选择《歌唱祖国》?观礼现场又有哪些震撼瞬间?北京归来的孙晓云第一时间接受了荔枝新闻的采访。

  《歌唱祖国》缘是江苏“制造”

  巨幅书法由4人铺纸 行楷有力挥就

  亮相于“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书法大展上的这幅作品气势磅礴,一丈二尺,行楷有力挥就。

  其实,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正是江苏籍音乐人王莘,1918年出生于无锡,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冼星海的高徒。

  1950年9月,恰逢新中国成立1周年,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路过天安门时,被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深深感染。返回天津的列车上,在列车与铁轨摩擦的节奏间,他在烟盒上一气呵成写下了《歌唱祖国》。

  2007年11月28日,在王莘离开他一生挚爱着的祖国43天后,“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向地球发来了《歌唱祖国》的雄壮歌声。

  在无数重要时刻唱响的这首曲子也深深烙印在孙晓云心里。“我边写就边哼唱,非常熟悉。作为一名江苏人,能够书写江苏人创作的作品,并且在这样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展出,真的非常荣幸,也非常幸福。”孙晓云还透露,由于尺寸过大,创作时需要4个人帮忙铺展纸张,前后写了4版才满意,每写一版要近2小时。

  观礼现场震撼落泪

  装备方阵轰鸣 老兵颤抖敬礼

  谈及国庆观礼,孙晓云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震撼瞬间历历在目。在一片欢呼挥舞中,膀子挥酸了,嗓子也喊哑了。“30万人起立唱国歌的时候,我就止不住眼泪往下流。真是一种非常荣幸的眼泪,也是激动的眼泪,更是振奋的眼泪。

  孙晓云坦言,“我们这一代人是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她与天安门广场有着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参加了国庆游行,我妈妈在游行队伍里举着红花走过来。新中国成立20周年,我作为一个初中生走在庆祝国庆的大街上。如今70,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观礼阅兵。”

  阅兵中的两个瞬间最令孙晓云动容。一是装备部队穿驶而过,轰鸣声扑面而来。“我们彼此讲话声都听不到,当时真是一种强大的震撼,祖国越来越强大。”另一个瞬间是礼宾车上的老兵。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手指都变形了还在敬礼,那种坚毅、神圣的神情和姿态,令人感动。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忘初心’。是谁为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新中国,谁为此流血牺牲,谁给我们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基础,年轻人一定要多看看,我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走过来的,太不容易了。”

  荣获70周年纪念章

  期待80周年庆  继续为时代留下好作品

  当然,最让孙晓云激动的,还是获得的那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孙晓云说,母亲和她同时获得了这枚纪念章,这让她很是自豪。她特意和母亲一同戴上奖章,合影留念。照片中,母女俩各执一面小红旗,笑容灿烂。 

孙晓云与母亲佩戴纪念章合影

  3岁习书,书法生涯迄今已逾60载,孙晓云是新中国书法事业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她为当代书坛贡献了传统典雅的书风,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与发展等各方面取得诸多成就。近年来更是创作了百余幅精品力作,内容以书写中华优秀传统名著为主,包括“四书合辑”、《历代家规家训选》,累计10万余字。

  在笔耕不辍的书法实践中,她谈到了“四个坚”。“第一是坚信,我们的父辈为新中国流血牺牲,我的心里有红色基因。第二是坚定,坚定地继承革命传统和继承传统文化,在做人、做事两方面都做好。第三是坚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好地去传播文化。第四是坚持,需要我们江苏整个文化群体一起去做,坚持文化自信,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也一直在坚持。”在今年的紫金文化艺术节上,孙晓云也有不少作品亮相。

  孙晓云笑言,“80周年国庆,我已经很老了,但是我想那个时候还能继续做点贡献。我们幸逢盛世,要经常想到的是作为艺术家应该为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不忘初心,守正创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