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每年的10月前后,
牌楼周边的一些志愿军老兵们
都会进行了一次聚会,
一起回忆当年参军上战场的峥嵘岁月,
也说一说现在的晚年生活。
△60余载岁月悠悠,战友情浓如初。
前不久,
6位老兵再次相聚牌楼话今昔,
小编也见证了他们的又一次重逢。
△老兵们近几年来的合影、参军时获得的奖章、证书。
学生、积极分子争相入伍
李传贵今年81岁,是相聚的老兵中的“小弟弟”,1953年初参军时才15岁。
“怕年纪太小,我们三个都报的18岁。”李传贵说,当时他还在沙溪的利泰读小学,志愿军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听到了征兵消息后,和两个同学商量后决定一起参军,报名后当天上午就在沙溪接受了初步体检,下午就赶往太仓再次体检,很快就入伍并被编入了太仓的新兵1团1营4连4排,到了朝鲜后又编入了志愿军46军133师397团炮连。
和李传贵学生参军有所不同,当天聚会的6人中,有3人都是积极分子和社队干部,并带领了一批人应征入伍。俞兆铭是当时的新生乡农委会主任,王理明是岳东乡的农委会主任,两人都是在1951年6月报名参军了,在苏州训练后,当年12月又回到家乡“生产待命”。到了1952年12月,两人终于等待到了集结的命令,被编入志愿军46军133师397团。
“我还没入伍,就立了个三等功。”张福霖不无自豪地说,当时他在无锡县的玉祁入伍,入伍前是民兵中队长,因为带动村里的8个青年一起入伍,被县政府授予了三等功。
切身体会“落后就要挨打”
说起当年的岁月,大家感慨最多的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要白天休息,晚上行军。”老兵王家模说,他们上前线走了整整7夜,为了避免空袭造成伤亡,队伍都是天黑出发,天快亮时就进树林里宿营,在林子里,还不时能看到美军飞机飞过。
张福霖说,美军的飞机太猖獗,我们阵地在山坡上,敌机故意从山谷里冲上来,我们只能用机枪对它俯射,“但是哪里打得到!”
李传贵是炮兵,他介绍说,当时团里的炮兵连只是6门107迫击炮,还是美式武器,是解放战争时的战利品,射程不到4公里,只能算是很原始的“小炮”,和美军的大炮没法比,营以下的部队,配备的是更小的82迫击炮。
而夜盲症则成了大家集体回忆,老兵丁明球说,他们上前线时,志愿军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上火线可以吃上细粮,二线可以吃上高粱米饭,但蔬菜还是缺,有时有朝鲜百姓慰问时送来一些,主要是葱球,因此大家都不同程度患上了夜盲症,部队就发一种红色的小药丸吃,有人说是维生素,也有说是鱼肝油。
有了这样的经历,这些老兵对国防建设特别关心,成立火箭军、航母下水等消息都让他们特别高兴。
“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来聚会的每个老兵都带了不少纪念章、奖章和证书,有当年获得的“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等纪念章,也有较新的“入朝作战六十周年纪念”“50年以上党龄纪念章”等。
△88岁的王理明(左)帮助86岁的张福林佩带奖章、军功章
老兵们说,最明显的感受是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这几年党和政府对老兵们的关心也越来越多,复员转业后,有的老兵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有的进了企业工作,也有的一直在家务农。这两年,政府每月向在家务农的老兵发放抚恤金,大家的晚年生活有了较好的保障,很多节假日,镇、村、社区都会走访慰问,大家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
小编了解到,现在这些老兵大都还在村、社区参加组织生活、主题教育,也积极参加村、社区的其他活动,他们说,一方面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大家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编心语:几位抗战老兵的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胜利的艰辛路程,也让我们懂得了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感谢他们,并传承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向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