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光影辑】《中国机长》:致敬承重之人

2019年10月05日 10:36:1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半辈子

  (作者半辈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娱评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档里,几部主旋律影片不约而同地上映了。在相似的主题之下,其中的《中国机长》仍然显得有点特别,归结起来是两个原因:真实、类型。

  《中国机长》改编自2018年川航紧急备降事件。在这个民航史上的奇迹发生后,媒体大量报道,行业专家解释分析,不止让事件细节充分披露,更使事件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

  “真实”的力量是天然的。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影院里屡次响起惊呼的声音。一想到那些令人手心出汗的危险场面,竟然真实发生过,影片的戏剧性就天然得到了背书。

  但是,事件的“真实”和电影的“真实感”是不同的,前者是已发生的现实,后者则需要戏剧化的加工。比如影片中有机组人员一起吃早饭的戏,同事之间的闲谈、打趣,很容易让你有贴近感,他们似乎与我们没有区别。这就是刘伟强对“真实感”的建立,去拍一群真实的、平凡的人,然后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中,让他们以职业精神和能力,去展示英雄的一面。

  整部电影最酷的场面,是奇迹般的备降结束后,大家压抑兴奋,回到日常工作中去。“继续工作,减少早班飞机大面积延误。”这句话在我看来,才是电影的题眼。

  一起危机的解决,依赖的是职业精神和能力。而当危机解除,英雄们又瞬间回归到上班族的身份,去解决真实的、不刺激的延误问题。你甚至可以认为,这部电影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一个“职业群像”。

  在影片中,地面的塔台、空管,以及事件涉及到的医生、消防、安保等等,都被分配了戏份。其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消防几番出动的镜头令人印象很深。在真实事件里,他们并不是幕前的英雄,但专业、有力的职业行为,让机长和机组人员的职业精神被扩大和深化了。

  击败灾难的,是职业化的群体,这才是高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大命题。

  当然,除此之外,《中国机长》面临的另一个灵魂拷问是:好看吗?

  主旋律的娱乐化,是近些年的一个大趋势。从《湄公河行动》的大卖开始,一直到《红海行动》、两部《战狼》,乃至前阵子的《烈火英雄》。“主旋律+类型片”的制作思路,在持续地被拓宽。你完全能把《中国机长》当做这股潮流的延续。

  《中国机长》是典型的灾难片做法,把一群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危险的环境里,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摄影师出身的刘伟强,最擅长手持摄影。《中国机长》中很多漂亮的晃动镜头。在机舱这个封闭的、狭窄的空间里,动荡的镜头暗示了危险的环境,也加剧了灾难的恐惧。当张涵予扮演的机长,冲向云层和闪电之时,黑暗、安静与动荡、噪音交替出现,这一段令人紧张万分。“难以预计的袭击”,这是灾难、恐怖电影惯用的手法。

  总的来说,《中国机长》用好了“真实感”和“类型片”这两个武器,而它的精神内核则指向了“承重”。以机长为代表的机组人员,地面的工作人员,乃至延伸的医生、消防和安保等等,都以职业精神在危机来临之时承担了各自的重压,才能最终化险为夷。

  向承重之人致敬。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