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而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曾经绝密了28年的名字——于敏。
1961年,已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有所成就的于敏,受命转投到氢弹研究中。氢弹和原子弹,一个属于核聚变,一个属于核裂变,是完全不同的领域,这让他有点始料未及。但为国需要,于敏放弃专长毅然转行,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研究。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们对氢弹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而国外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分配给了原子弹的计算,留给于敏氢弹设计的仅有5%。科研大楼里每天灯火通明,于敏带领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攻克了未知领域里一个又一个难题。
1965年,历经繁复的计算,39岁的于敏率领组员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并很快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新疆罗布泊沙漠深处,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此后,于敏又率领团队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等等。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承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