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曾俊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物是国家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文物承载国运,牵连民心。近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每一次文物回归之路,都是中华民族圆梦之路,吹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嘹亮号角。
回归、回归,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期盼文物回家的心声。70年筚路蓝缕,70年迢迢征途,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流失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寻找和守护流失的中华文脉。此次“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是历史与人民的对话,更提振人心,激扬复兴图强的雄心壮志。
文物回归,是中华文化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文化自信的汪洋大海。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就在于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汲取前行动力。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文化的忠诚信仰,更是对文化传承、保护与发扬的历史责任与担当。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聚散回归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从圆明园兽首铜像到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每一件回归的文物都将极大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成功追索,重新回到祖国
文物回归,是爱国主义的成长沃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看到《伯远帖》、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我们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中国。中国文物就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是民族精神的价值符号,蕴藏其中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件文物的基本原料和固有材质。“追”回文物不仅是对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保护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面对国宝“虎鎣”将被拍卖,中国人民毅然选择:“要求一切机构与个人尊重属于中国的文物!”更有许多曾经蒙尘的国宝经由一位位赤诚无私的“杨铨”“侯宝璋”之手,踏上回家归途。每一次文物回归,都记录下中华儿女坚实的爱国足迹,浇灌出爱国精神的时代新颜。
文物回归,是奋斗激情的星星之火,定当成民族复兴的燎原之势。文物回归之路,是崎岖艰难、攻坚克险的迢迢征途,凝结着广大中华儿女披荆斩棘的拼劲和长风破浪的决心,彰显着奋斗创造幸福的真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奋斗春风在中华大地吹动“文物回归潮”。从牛首、虎首、猴首的国企竞拍,到马首、猪首的华商捐赠,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国友人返还,圆明园兽首从星散到重聚,辗转千里、峰回路转,最终荣归故土。1950年5月,新中国公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我国文物事业迅速步入法制化、专业化的快车道,为中华瑰宝提供坚强有力的保护。文物回归,永远在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擎奋斗火炬,照亮国宝回家路,凝聚民族复兴力。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文物从流失到回归的曲折命运,映照着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复兴征程。砥砺奋进的“中华魂”,深深熔铸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情感基因中,激励我们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向前。(曾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