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关注和接受,这反映了群众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向往。真正的绿色建筑不是高科技的堆砌,而是让百姓能获得幸福感的空间。让群众住得更健康、智能、舒适,是常州绿色建筑探路先行、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
近年来,常州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示范引领为抓手,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行业发展与产业集聚一起抓,常州绿色建筑工作正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武进区入围省绿色生态城区高品质建设奖补城市名单。今年,常州市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宜居城区。
位于新龙国际商务区内的高新广场
常州——绿建先行先试、产业集聚示范、创新成果迭出
一座“绿”境盎然的城市,打造“绿建产业”新高地
常州绿色建筑示范创建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早在2010年,常州市武进低碳小镇就被列入首批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开创了常州市绿色建筑示范引领的先河。多年来,常州市注重试点示范,积极创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市共成功创建7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对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常州绿建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经过多年实践,现在常州市在绿色建筑产业方面已经建立起覆盖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房屋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闭合管理体系,专项监管得到有效执行,新建绿色建筑政府监管,闭合管理已成常态。”市住建局绿色建筑与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说。
什么是绿色建筑?这位负责人介绍,绿色建筑指的是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建筑,即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据介绍,目前常州市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全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79项,总建筑面积达1556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项目105项,总建筑面积709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13项。
武进莲花公园
从“浅绿”到“深绿”的根本性转变
在审查机制创新方面,武进区在省内率先出台政策,以绿色建筑监管为抓手,通过技术融合互补,首创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三合一联合审查模式。“三合一联合审查新机制实现了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政府监管的全面覆盖,确保了相关建设标准落到实处。这样的工作机制使得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三类要素有效叠加,形成政府、企业、市场三方合力,实现了‘1+1+1>3’的叠加效应。”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通过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进行评估分析,组织具有创新性和明显示范作用的工程项目进行申报,常州市绿色建筑创新成果迭出,全省唯一的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连续两年花落常州市。截至目前,常州市共有5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分别是南夏墅街道卫生院、武进影艺宫(凤凰谷)项目、武进规划展览馆二期工程(莲花馆)、常州金东方颐养园老年公寓一期、武进出口加工区综合楼。3个项目获得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奖,分别是:武进影艺宫(凤凰谷)项目、武进莲花公园、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
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一角
随着绿色建筑项目陆续竣工投运,运营数据不断积累,常州市绿色建筑工作重点已逐渐由关注“设计”向关注“运行”延伸。“这是从‘设计标识’到‘运营标识’ 的提升过程,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根本性转变。”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常州市绿色建筑运营标识数量名列全省前茅。
未来实现“四大转型”
2015年,常州市被列为首批省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城市。去年,常州市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省住建厅的验收,为全省兄弟城市既改工作树立了较好的示范标杆。“这三年创建过程中,常州市共完成20个改造项目,合计改造面积67.99万平方米,节能量达7311吨标准煤,年节省电费1949.2万元。我们还同步开展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及科研等配套能力建设,完成了专项规划、政策、技术、产业发展等5个课题研究。”相关负责人说。
在示范城市创建过程中,常州市以市场化程序推进为主,政府适当引导,组织有实力的节能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用1500万元的补助资金撬动了近1亿元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这是常州市对既改工作可持续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
城建学院是省内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2013年,常州市确定办公楼、商场、宾馆三类公共建筑作为首批发布能耗限额对象。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发布机关办公、医院、宾馆三类公共建筑用能指南。2018年,常州市又开展了1159幢建筑的能耗统计,根据最新能耗数据,增加了学校、商场两类建筑的能耗限额,并对之前的建筑能耗限额进行了修订并正式发布。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年的发展足以展示常州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潜能。今后三年,常州将紧紧围绕新龙国际商务区核心区开展集聚示范创建工作,通过高质量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小区、绿色校园、合同能源管理等各类项目落地,从区到城,由点到面,创新发展机制,快速形成集聚示范效果。同时通过创建,力争实现常州绿色建筑工作“四大转型”,即从建筑节能向超低能耗转型,从绿色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型,从规划设计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型,从新建建筑设计建造向既有建筑运行管理转型,最终全面推进常州绿色建筑高质量纵深发展。
武进绿建区——为全省乃至全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样本
一座聚“绿”成园的示范区,打响“绿色发展”新品牌
2011年9月,住建部授予武进区全国首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称号;2012年6月,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成立,重点做好产业集聚和示范引领两篇文章;2017年4月,武进立足长远、统筹全局,明确“全区布局绿色建筑产业,全域推广绿色建筑先进技术”的发展新思路。如今,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正在武进生长,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
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是国内首个绿色建筑主题公园。
武进区的绿色建筑呈现数量多、绿色等级高、规模大、类型全的特点。“美的国宾府是全省首个高星级、装配式、健康、智慧、海绵五位一体社区,新城帝景36号楼是中国百年住宅建设试点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和江苏省首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金东方颐养院是国家民政部养老试点,获得绿色建筑二星运行标识;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是国内最大规模绿色校园,正在建设的淹城中学体育馆是国内首个装配式大跨度木结构工程,武进影艺宫(凤凰谷)荣获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国家绿色建筑创新三等奖,武进莲花馆(武进规划馆)荣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三等奖,坐落在绿建区的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是国内首个绿色建筑主题公园。”说起武进区的绿色建筑项目,绿建区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目前,全区打造的绿色建筑项目已涵盖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办公、绿色公园、绿色工厂等方面,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使得老百姓能切身体验到绿色建筑的健康、舒适、节能、环保。
“‘种好部省合作试验田、争当生态文明领头羊’,这是绿建区的发展目标。我们坚持做的是示范引领和产业集聚两篇文章,全面分析武进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现状,为全区绿色建筑产业提供管理和服务工作。”绿建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绿建区实现绿色建筑产业由“相加”到“相融”的转变,武进区绿色建筑产业正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有水平迈进,初步确定了在全国绿色建筑行业领域第一和唯一的地位。
武进影艺宫(凤凰谷)
成为全国首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8年来,绿建区按照特色发展、先行先试、双轮驱动、引领辐射的发展思路,充分用好省政府出台的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突破关键领域,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我们建成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江苏省绿色建筑会议展览中心等一批全国领先的示范项目;引进中建材、美国诺森、筑森设计、江苏图云等一批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注册资本超58亿元;园区获得江苏省生态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江苏省绿建小镇等称号;武进先后获得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区、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等荣誉。武进绿建区成功打响‘绿色发展看常州’的特色品牌,为全省乃至全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提供了先进样本。”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经过摸底排查和评选,目前,绿建区已经建立绿色建筑产业企业信息库,企业类别涵盖绿色建材、绿色装备、施工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科技服务、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集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到去年底,绿建区绿色建筑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00家,总产值达700亿元,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规模以上成员企业超30家。园区内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创新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全国领先绿色建筑龙头企业,包括以晨光为代表的涂料企业、以绿和为代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以研砼为代表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以克拉赛克为代表的门窗企业等一系列绿色建筑龙头企业。”市住建局绿色建筑与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城建学院——省内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一座被“绿”覆盖的校园,塑造“绿色生活”新时尚
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在国内提出创建“绿色大学”,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大学”拉开建设帷幕。2014年9月,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校区(以下简称“城建学院”)正式启用,新校区位于常州市殷村职教园内,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校区内所有建筑均按照国家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造,这也是江苏省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新校区的建设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中水回收利用全覆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推广等规划目标,成为绿色校园创建典范。
“我们编制了绿色校园指标体系,从校园空间复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管理、建筑全装修、综合管廊建设、校园绿色照明、节水型校园建设、校园垃圾资源化利用、校园运营管理等十个方面,反映绿色校园‘绿色、节能、低碳’的内涵。”城建学院绿色校园建设相关负责人说。
在城建学院,一套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深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这一绿色交通规划包括车行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就是为了打造校园内部慢行系统、环境舒适和机动减速的绿色交通系统。”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园公交系统的规划以清洁能源、低碳交通为理念,采用清洁电力能源为驱动动力;校园内慢行交通系统主要由自行车交通系统和步行系统组成,其中自行车道路系统包含慢行专用道和自行车主干道,充分体现通勤出勤休闲化的规划原则,步行系统针对学生群体校内活动的特殊性,结合园内不同性质的建筑布局及景观环境,具有连续、舒适、多样、生态的特点。
水资源规划是城建学院绿色校园规划中的一大特色。“我们在校区所在园区规划了统一的中水处理站,因此规划在校区内预留一路中水系统的中水供水管路,用于行政楼、图书馆和教育技术中心等建筑的卫生间冲厕。同时结合校园原有水系,规划设置景观湖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并结合环艺景观设置适宜的低势绿地、浅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低冲击开发技术,充分利用土壤、植物的自然过滤、吸纳等功效,使流入景观湖体的雨水得以净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城建学院还利用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建设了一个区域能源站,供应教育技术中心、行政楼、图书馆、科研楼、食堂、宿舍楼等,总服务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
这位负责人介绍,城建学院的绿色校园还采用了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和太阳能光热技术等大量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建设绿色校园不仅仅让在校师生体验绿色生活,同时让在校师生对绿色校园的理念有更清楚的认识。作为一所建设类高校,这对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