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

2019年09月12日 06:55:42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市委、市政府举行“创新促发展,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建委、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围绕城乡建设、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展示了南京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波澜壮阔的发展成果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城市格局

  城市扩容7倍

  打造三副城九新城

  典型

  去年年底发布的最新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明确,南京将构建江南、江北“双主城”,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正式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其中,江北新主城的规划范围为223平方公里,规划城镇人口规模180万,是国家级江北新区的核心区和南京辐射带动苏皖区域的重要功能承载区。

  数据

  ●从1978年到2018年年底,南京建成区面积从116平方公里拓展到817平方公里,是原来的7倍多,年均增长超过17平方公里。

  ●2018年年底,南京常住人口843.6万,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7倍。

  南京城镇化率,已从改革初期的48.6%,增长到去年的82.29%。

  南京长期以明城墙内为发展中心,目前已建成一城三区。而在新的规划中,谋划“一主、一新、三副城、九新城”的城镇体系,即构建江南主城,江北新主城,六合、溧水、高淳等3个副城,桥林、板桥等9个新城。

  解读

  市建委副主任陆一介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南京一直以城墙内约43平方公里的老城建设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以1995年举办第三届城市运动会和2001年举办世界华商大会为契机,南京城市建设揭开了大发展的序幕,逐步跨出城墙。新世纪初,南京更是以举办十运会为抓手,提出了“一城三区”的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河西新城,重点建设东山、仙林、江北新市区,以此引导人口向新城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加快构建起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城镇空间格局,河西、仙林、南部新城等板块加快崛起,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

  进入新时代,市委市政府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以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为契机,加快江南江北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从“秦淮河时代”迈入“扬子江时代”。通过空间的拓展和布局的优化,提升了城市承载力,进一步释放了城市活力。

  2018年11月12日,龙蟠中路(九华山至中山东路段)道路综合整治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主次干道的沥青摊铺、绿植栽种已基本完工。 本报记者 冯芃摄

  交通建设

  轨道运营里程居全国第四

  交通首位度不断提升

  典型

  9月9日上午9时许,随着一块重达99.5吨的构件吊装至百米高空,完成最后的“塔尖”拼接,国内首例采用双塔双索面独柱钢塔斜拉桥设计的跨江桥——浦仪公路西段跨江大桥钢索塔正式封顶。大桥由此正式转入桥面施工阶段,为2020年年底与长江五桥同步建成奠定了基础。这是南京市今年在建的5条过江通道之一。随着过江通道建设的提速,长江早已不再是天堑。

  数据

  铁路运营里程从“十一五”末的229公里,增长到现在的476公里。

  已开通10条轨道交通线,总运营里程395公里,位居全国第四。

  从2001年长江二桥通车,南京过江通道建设开始加速。截至目前,已建成11条过江通道。

  十八大以来,南京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33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密度9.3公里,位居全省第一。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018年超过2858万人次,比开通初期增长了10余倍。

  解读

  市交通运输局副巡视员孙军介绍,南京始终坚持交通先行战略,以航空、铁路、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目前南京市正在构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强化南京交通首位度,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南京高速铁路已直通省内8个设区市、24个国内省会城市,在沪宁杭形成“1小时高铁交通圈”。未来,南京将有25处28座过江通道。全部建成后,南京98公里长江岸线,平均每隔3.4公里便有一条过江通道。

  在城市内部,“井字形加快速外环”为主的城市快速路网也在不断完善。从1999年新庄立交建设拉开序幕,如今每一条沟通江南江北的过江通道,都有了快速路承接。红山路—和燕路快速路、扬子江大道快速路、惠民大道快速路,都将加密城区快速路网。

  十八大之后,南京轨道交通建设呈现加速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区通”。轨道交通成为市民公共交通的首选,其公交分担率到去年年底已经达到53.82%。

  人居环境

  千里绿道连缀花园城市

  美丽古都焕发新颜

  典型

  2018年年底,环明城墙里绿道系统基本贯通。西线始于挹江门,沿明城墙和秦淮河至赛虹桥;南线从赛虹桥沿明城墙和秦淮河至通济门;东线环月牙湖。今年5月,明外郭百里风光带燕子矶新城段基本完成绿道贯通。明城墙绿道从内城向外郭延伸,打造环山、环水、环城的风光带。一条条绿道串联起南京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彰显山水城林特色,助力市民打造低碳健康的“绿色生活”,也为旅游经济、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成为南京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路,被众多央媒点赞。

  数据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完成绿道建设863公里。其中环明城墙23.6公里绿道基本贯通,50.5公里明外郭—秦淮新河风光带贯通率超过80%,完全建成开放段24公里。

  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7平方米。按照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建设目标,南京今年将新改建16处广场及游园绿地。到年底,全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将达93%。

  ●2014年,南京市建成52公里滨江风光带,今年继续推进剩余6公里的建设。

  开展长江生态大保护,今年实施5000亩沿江绿化和造林行动,并酝酿滨江风光带向58公里之外区域延伸。

  完成22公里城墙主体维修并对外开放,完成外秦淮河沿线环境整治提升。

  ●2002年至今,南京市累计建成保障房50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21平方米提升至如今的40.1平方米,是原来的近10倍。

  解读

  南京钟灵毓秀,环境基础较好。在近年来的精细化建设管理行动推进中,城市精雕细琢,人居环境品质实现大飞跃。

  市建委副主任陆一表示,近年来,南京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末,全市绿道总里程要达1400公里。绿道建设,只是人居环境提升的一方面,如同给城市挂上“绿丝带”。在这条“绿丝带”上,南京市结合精细化建设行动方案,同步实施了道路环境整治、游园绿地建设、内外秦淮河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提档升级等工程。在绿色南京建设上,推动游园绿地、城市公园等绿化、彩化工程,扩大绿地总量,南京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二。通过各类环境品质提升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彰显了山水城林的“美丽古都”形象。

  2017年5月17日,逸仙桥至大中桥段秦淮河综合整治接近尾声。 本报记者 吴彬摄

  夜景亮化

  打造“夜金陵”

  城市“越夜越美丽”

  典型

  今年春节期间,中华门上演奇幻光影秀,融合“最南京”文化特色和“最酷炫”科技元素,为广大市民奉上震撼人心的裸眼3D视觉盛宴,展示了一场南京历史与文化的精彩“旅行”。

  数据

  南京路灯从1978年的1万多盏,增加到去年年底的30多万盏。如果加上景观照明,城市照明设施达到百万盏。

  解读

  市城管局副局长靳楠介绍,改革开放前,城市照明主要以守护市民回家路为主。

  1989年,长江大桥和夫子庙实施了夜景照明项目,成为南京市景观照明的起步。2010年后,LED灯开始普及,城市照明开始向绿色节能和绚丽多姿转变。

  2016年,南京市制定《主城区夜景照明提升三年计划》,当年实施了赛虹桥立交、南京南站、玄武湖、明城墙、鼓楼广场等代表性风貌区,打造南京首批“夜景名片”,展示了城市形象。

  2018年,南京市基本形成了夜景的整体网络。目前,南京照明智慧化、信息化也已展开,智慧照明设备安装了2.5万盏。在奥南地区,建设了1.7平方公里的智慧城市示范区,在照明设施上加载了视频监控、4G/5G基站、智慧井盖等十多项功能。

  南京近期已完成新一轮城市照明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定位,致力打造“夜金陵”的夜间经济品牌。如突出南京滨江两岸丰富的公共空间,打造最具南京特色的滨江夜景带;进一步以明城墙为载体,打造城市历史文化节点的夜景环线;重点塑造鼓楼—新街口、河西、江北等都市照明核心。目前,结合新街口环境整体提档升级计划,夜景亮化整体设计已启动国际化招标,预计年内将陆续实施。

  未来的夜景除彰显南京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外,更将展现南京国际化、现代化的夜间城市特色。

  (来源:南京日报;编辑/张闻芝)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