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快来苏博看“屏风里的重重幻术”!

2019年09月07日 13:43:5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记者/五柳 视频/李珊        
  
     


  9月6日,首个以画屏为主题的学术特展——“画屏:传统与未来”在苏州博物馆正式开展啦!此次展览汇聚国内外14家博物馆藏艺术精品,集合现当代9位艺术家的创新作品,并邀请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担任策展人,可以说非常有看头。不过,在看展之前,我们先来get一下与画屏有关的知识点。

01

屏风上的图像

  屏风,最初的功能,是“可以屏障风也”。

  周朝,天子接受诸侯朝时,“负斧依”,即背靠绣有斧纹的屏风,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汉代,屏风常常配合床榻使用,日益介入日常生活。

  屏风上常常绘制图像,此类屏风又称为画屏。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召见宰相宋弘。

  君臣相谈政事之际,皇帝却频频回头看那架新制的仕女屏风。

  宰相一语:“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才使得皇帝惊醒,立即命人将屏风撤走。

  “屏风既能遮挡住它后面的事物,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图画错觉来欺骗人的眼睛。”巫鸿说。

  仕女是屏风画的常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仕女展现出不同的风姿,唐代雍容华贵,宋代端庄矜持,明代清瘦柔弱,清代细眉凤眼。



  除了仕女图,还有代表文人审美山水屏风画。


清 弘历是一是二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以及代表文人终极审美的素屏。白居易就曾写诗曰:“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文徵明更是素屏的铁粉


明 文徵明 人日诗画卷 上海博物馆藏

02
1
图像里的屏风

  众所周知,《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作品,但这次展出的是另外一个版本——《明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通过“禀告”、“听琴”、“清吹”、“观舞”、“小憩”、“送别”六幕戏剧,将李煜与韩熙载君臣之间的斗智斗勇体现得淋漓尽致,并隐藏着更深的起承转合——王朝更替,充满悬念,又惊心动魄!

明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禀告”

明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听琴”

明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清吹”

明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观舞”

明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小憩”

明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送别”

  唐伯虎在临摹这幅画的时候,做了些修改,改动最大的就是加了很多扇屏风。

  每个场景至少有两扇屏风,一扇间隔时空,结束前一个场景,开启下一个场景”,另一扇聚焦每个场景的主要活动,突出主题。

  “作为画中所绘图像,屏风可用来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巫鸿说。

  五代十国南唐画家周文矩,他在屏风中又画屏风,创作出烧脑之作《重屏会棋图》,将一维空间裂变出四重时空:四个下棋的贵族男子(前堂)、准备休息的男子(后厅)、大自然的山水田园(理想)以及观画的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03

古与今的对话

  9位艺术家之一的宋冬做了一个名为“水屏”的户外装置,用毛玻璃围成弧形,相对而置,形成影壁屏。

       观众从两侧进入,蘸水在玻璃上写字,外面的观众看上去,其中的人影和人们的写画行为,就形成了新的“画屏”。

  “虽然现在我们很少使用到屏风这样的家具,但是‘图像、边界、现实空间’的画屏思维仍然在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除了这些艺术家的创新作品,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带给我们的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画屏世界。”巫鸿说。

  巫鸿建议大家在参观这个展览时,传统和现代部分都要跑一跑,并多多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次展览将持续三个月,在此期间,苏州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画屏——传统与未来”系列讲座、中国画鉴赏课程、立体书制作体验等教育活动,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加深对“画屏”的认识理解。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