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珍视一天的餐桌,吃是最重要的事

2019年09月05日 14:45:3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吉本芭娜娜是我既羡慕又喜欢的小说家。

  从南美和大溪地旅行归来,她创作了《不伦与南美》和《彩虹》,让憋一篇流水账都吃力的我赞叹不已。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她的小说《喂喂下北泽》。

  浓浓的下町风情,一团浆糊又不曾放弃的生活,一家家个性小店和它们背后的主人……让人想亲身前往,一探究竟。能写出如此温暖、细腻小说的芭娜娜,一定经常在东京散步,观察人群、探访美食吧?

  曾经在朋友的公号里看到她推荐了芭娜娜的散文集《食记百味》。心想,这不就是“创作背景谈”么?立刻吃了安利下单。

  吉本芭娜娜自称“宇宙第一饕客”,这本书记录了100多篇关于吃的散文小品。

  结果,我读到私厨料理就意兴阑珊,看到外出觅食则颇有共鸣,果然是个喜欢探店、懒得动手的“外食派”……也难怪当年没有选芭娜娜的成名作《厨房》,而买了更加冷门的《喂喂下北泽》。

  人类所有的随机决定都暗含逻辑。

  餐厅是店主布置的舞台

  我每月大概要花费一千多在吃饭上,去年突然想谈谈美食。硬是把2017年吃过的新餐厅以及曾经吃过但已倒闭的店都写了一遍,发现自己非常不适合写吃。

  一个合格的吃货写手,不仅需要对食物的品鉴力、感受力、想象力,还需要丰富的文化累积。用文字描绘一种直观的嗅觉和味觉体验,实在太考验功力。

  我当然喜欢吃,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永远是其他因素——和谁一起吃的饭,是什么原因发起的聚会,席间有什么难忘的话题和金句,店内的灯光、音乐和装饰是否搭调,有没有调皮不听话的宠物上蹿下跳,老板娘和老板打情骂俏的细节,店员不小心在菜里放了葱或洋葱……

  芭娜娜没有聚焦在价格昂贵的米其林餐厅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一道菜的精致,而是偏向于感受一家店的态度和气质,关注那些并不华美的日常。

  家常意大利餐厅的温馨体贴,车站旁简陋小店的悠闲舒适,代代木的面包店所传递出的幸福味道。食物与店铺,料理人和食客,编织成一张人文美食地图,扩散开去。

  厨房是家庭智慧的宝箱

  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太幼稚,领会不到做菜的妙处。我一年虽下不了几次厨房,但能从芭娜娜笔下感受到“做一顿饭”里包裹的质朴情感。她没有刻意渲染家族羁绊,但情感会在食物和餐桌上自然流露。

  和姐姐在准备食谱时总是尴尬撞车,不爱美食却精心准备便当的母亲,半夜吃爸爸煮的东西有露营的感觉,给年幼的儿子准备每一顿饭……这些与“吃”有关的记忆,仅存在于家人间,最为亲近、私密。

  “要珍视今天一天的餐桌,笑对家人。”做饭只是为了果腹。如果抱着这个思想,也许就会潦草功利地对待人和事。认真挑选食材,做饭时参考家人的口味,在餐桌上随意谈话。能轻松愉快把饭吃好的家庭,大概都是和谐的。突然觉得自己能懂得一些巨蟹们的居家梦想了。

  一日三餐很琐碎,也很重要,人们因为这件仪式化的事情而聚在一起,吃是联系我们的纽带与共识。“想起一起吃过的种种美食。回忆不死。”

  在整理这份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妈喊我回家吃饭。本来做好了减肥的准备,但她下一句话是:“陪我说话。”无法拒绝,不然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打脸。吃饭,从来就不是维持身体机能这么简单的事,我回家喝汤了哼。

  大家发现各自有不同生活形态的时代一定会来

  其实芭娜娜挺单纯的,很多句子拎出来读鸡汤,放在文中语境下则实实在在。想给人关怀,就动手去做,一顿简餐,几个面包,不讲些无关痛痒的话,骗他有个“无限可能的未来”。

  文中记叙的也许不重要,没什么深刻含义,但年岁渐长,能葆有这份纯真,值得珍惜。

  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把这些平淡、琐碎的日常记录下来,分享出来,也许能激励一些觉得日子漫长乏味的人,给读者尝试不同人生的勇气,“人生的每一件事都不无目的”,发现日常生活的伟大与闪光之处,温暖人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某种可能性蒙骗,带着寻求刺激的心去冒险,不知道回头看看自己丢掉放弃的是什么,需要珍惜的是什么,手中握住的是什么。狂妄地以为自己在探索无限,其实不过是无限重复。

  放下自己和重拾自己,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意思。

  永远不要小瞧日常生活的力量。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