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常州无名校”何以“名校汇常州”

2019年08月23日 21:17:5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常州科教城被称为该市的"创新之核", 它兴建于2002年,与全国的"科技城""产业园"不同,常州科教城起于高职教育,兴于研发孵化,集聚科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立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一步,建设教育园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常州的装备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来发展迅速,形成了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由于生产需要,从一线工人到企业领导干部,都对专业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职业教育在常州发展迅速,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0多所。

  翁煜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常州机械学校1980级学生。他介绍,当时学校主要招收各个工厂的工人,在学校,他们半工半读。“培养完了之后,拿到了毕业证书,然后就分配到各个工厂去,作为我们的工厂的一线技术人员。”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现代化不断加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日趋迫切,常州发展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

  常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江苏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机遇,走差别化道路。决定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助推转型升级突破口。庄三舵参与了常州大学城的筹建工作。

  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副调研员庄三舵说:“常州很难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的高校,但是在高职教育方面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有可能创立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

  短短几年,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常州机械学校等5所中职校升格为高职校。2002年,常州又把全市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集中起来,划出5平方公里区域,建成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标办主任吴立新回忆,大学生刚刚建立时,各校招生规模都增大了,于是分头到全国各地招聘教师。“因为当时大学城刚刚建立,生活配套还不是很全,所以学校给每位硕士研究生3万元的安家费,本科生发放少量的安家费,让他们在大学城附近租房子。我们还从大型企业招聘一些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来校任教。”

  沿着大学城主干道"香樟大道"行走,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分布在两旁,从地图上看,6所学校被分割成规整的方块,但在现实中,校与校之间并不设围墙,学生可以随意穿行在各个院校,各种教学资源也实现共享。这是大学城首创的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由管委会和5所高职院校投资2.5亿共建的"现代工业中心",设有17个公共实训基地,覆盖了5所高职院校70%的专业,也极大提高了设施的使用率。

  吴立新介绍:“每所学校负责建设一栋楼,比如我们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负责数字化设计这一块。有的学校负责动漫,有的学校负责汽车维修,有的学校负责数控模具。”

  第二步,建设科技园区

  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2006年开始,常州提出"科技长征"计划,"招院引所"吸引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入驻。同年,"常州大学城"更名为"常州科教城"。

  庄三舵介绍,当时在常州,科技资源都非常稀缺,没有985、211高校这样的科技研发资源,同时也没有国家级的大院大所。因此,我们就引进国内的大院大所,在常州建立它的研究院所、研究机构来支撑常州的经济转型升级,这样就形成了"常州无名校,名校汇常州"的这种局面。

  中科院常州先进所、光电所、化学所等5个专业研究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31个研发和孵化基地在科教城建立。常州科教城还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园、产业学院,每年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超过1400项。

  第三步,建设孵化园区

  依托大院大所释放的科研能力和高职教育积累的技能人才优势,常州科教城成功孵化出一大批企业。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智能硬件等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常州科教城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和鼓励大学生来创业打拼。

  常州源尚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智毕业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他介绍:“只要是大学生创业,科教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房租减免的政策。”

  2015年成立的常州思泰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面向小学生开展创客教育、机器人培训为主业。公司30名员工中,半数以上都毕业于地处常州科教城的五所高职院校。

  该公司员工刘伟智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他说:“我上大二的时候,跟着学校的老师来这家企业参观过,比较符合我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半年前,我来这家公司实习的时候,就已经搬到科教城的青年公寓里住,每个月只需缴纳300块钱,水电还是全免的。”

  该公司行政经理贾静是刘伟智的校友,她介绍:“我们公司本就处于常州科教城园区内,与各高校联系很紧密,对各学校学生的技能、专业方向也都知根知底。这样更方便于我们招聘到更适合的人才。”

  目前,常州科教城入驻创新型企业近3000家,10万名大学生和两万名科技人员在此学习和工作。在没有围墙的科教城里,高校与企业、行业、园区之间的快速对接通道已全部打通。近年来,常州科教城平均每天创立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

  庄三舵说:“五所高职院校常州籍的生源占8%左右,但是每年的毕业生有40%左右留在了常州,这就为常州的地方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从另外一个角度,它也改善了我们地方的人口结构。”

  更多精彩节目,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周一至周五每晚21点35分播出的《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吴红鲸 编辑/国正)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