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匆匆忙忙往基本现代化赶、将来再回过头来补课,而是扎实补短板强弱项。”8月23日,在京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表示,江苏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的现代化路径,在伟大祖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江苏贡献!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关注这个短板问题
在发布会现场,人民日报记者就关注到这样一个江苏补短板的问题:“美丽富饶的江苏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致力于共同富裕过程中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我们注意到,省委、省政府正在把苏北的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工程在抓,请问这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目前的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样的打算?”
“感谢记者非常敏锐地注意到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补短板的问题。”娄勤俭接过话茬说,相较于苏南,江苏全面小康短板在苏北,苏北的短板重点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住房条件。
“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苏北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房就有近50万宗,其中大部分是年代久、面积小、质量差的单砖房,甚至还有危房。”娄勤俭讲道,初到江苏进行调研时看到一些房子很多都是单砖石棉瓦结构,“我去慰问一位退休教师老模范,去的时候是冬天,房子里非常冷,如果说住这样的房子算是小康的话,在江苏是说过不去的”。他亦特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北老区人民十分关心,嘱托我们要让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心之所系,念兹在兹。娄勤俭说,“如果我们不重视,等国家这一轮扶贫搬迁结束后,苏北农村住房保障可能会成为全国较差的地方,这是个严峻的现实。”这样的表述,他在苏北县区调研时讲过,也在去年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讲过。相应的工作部署随即展开,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总体来看,这项工作启动迅速、进展有力、开局良好。今年各地计划实施项目672个,已开工建设394个,实施到位后可改善36万农户住房条件。”他说。
娄勤俭强调,江苏发展是走在前列的,要做就要有一定的示范性。在改善苏北农村住房条件上主要把握四个方面,即: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把集中居住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一体考虑;顺应城镇化规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进中心镇、进中心村,推进城乡关系重构;完善服务功能,统筹就业、社保、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注重乡村肌理、文脉传承、生态协调,让群众能够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人民日报》2019年8月12日2版 版面截图
补短板的做法人民日报刚刚发文点赞
事实上,人民日报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具有连续性。就在十多天前的8月12日,一篇题为《江苏以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 着力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的报道刚刚在人民日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关专栏上见报。
去年9月,江苏省决定全面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计划3年内改善30万户,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举措。报道里提到的宿迁市宿豫区朱瓦村,就是去年启动整村搬迁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张裔清老人第一批签了搬迁协议,他“原来的房子不仅矮小、窗户少,还透风漏雨”“住得偏僻,路还不好走,身体不舒服,救护车都找不到家”;今年住进新型社区后,感觉比当初想象的还要好,“如今就像住在景区里,看病理发、小孩上学都方便”。
值得赞赏的是,朱瓦村“两委”把安居和乐业统筹考虑,将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在规划建设占地242亩农村新型社区的同时,还打造了千亩黄桃基地、九品香水莲花基地、阿土伯都市果蔬园、嘟嘟葡萄酒庄园等三产融合项目。搬进新家的村民王芳把地租给村里引进的项目,自己吃上了旅游饭。“环境好,到村里来玩的人可多了,旺季时人挤人。我的小饮料摊,一天就能挣400块钱,过去可不敢想!”她说。
对于这项工作推进的初步成效,娄勤俭在今日发布会上也做了正面回应,他通过不打招呼的实地调研以及和群众的面对面交流,“更加真切地感到这项工作抓对了,抓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娄勤俭还举例说,“像宿迁市的涧河村、盐城市的佳富村等很多地方,人民群众已经逐步住进了新居,不仅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问那些还住在单砖石棉瓦房里的乡亲愿不愿意搬迁时,他们都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那是巴不得的’。”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发展的初心、肩负的使命。”娄勤俭说,当前工作的主要精力就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高水平”为鲜明导向,扎扎实实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水平,确保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