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夏天的南京是热死人的,但一想到山阴路这个名字,好像就不热了。”
山阴路是民国时期《首都计划》里规划的道路,现因李志的一首《山阴路的夏天》名声大噪,成为全国上下万千文艺青年心目中的朝圣之路。
“灯下黑”的例子讲了很多遍,我和王美艳两只南京土著,谁都没有真正走过这条路。
美艳打小生活在城东也就算了,我作为背靠山阴路的南师大毕业生,熟悉的地方却是城外的仙林,对“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随园都很陌生。
所以当美艳追着我问:“山阴路为什么叫山阴路啊?”的时候,我也只能回答“没有为什么”,然后回家默默百度。最后除了知道它是《首都计划》规划的市级行政区外,一无所获。
最后,我们选择在一个闷热的梅雨天,带上歌名自己去找答案了。
从宁海路出发,拐入武夷路,这一带本就是南京最富民国风情的街区,一面墙,一扇门,都透着岁月流逝的伤感。
与上海那些修正规划、重获新生的怀旧街区不同,没有遍地开花的咖啡馆、书店、杂货铺,这里更有“过去”的味道。
上海的孙科别墅已经被万科包装成网红打卡点,而山阴路上的“孙科旧居”则大门紧锁,拒绝透露更多信息。
我们在武夷路的尽头迷了路,问了坐在一旁乘凉的阿姨,才知道穿过拱门,下了楼梯才是山阴路。
楼梯下是一个街心小花园,大爷们聚在一起下棋。阿姨们在运动器械旁聊天,一边房产中介的门牌醒目,彰显了这块区域“力学学区房”的江湖地位。
再往前走一点,便是山阴路上的文艺场所“晴耕雨读”美术馆,也是一家餐厅,是我们最熟悉的“文艺”的样子:院子里的绿植、木板、墙上的slogan、随处可见的画作、陈旧的摆设,但在流行性冷淡、工业风的2018看来,又有点过时了。
南京就是这样,总是文绉绉,慢悠悠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没有选择在美术馆逗留,跑去和阿姨们坐在长凳上乘凉。
湿热的南京,蚊虫肆虐,阿姨奶奶们依旧选择穿着宽松的睡衣,聚在一起吹牛,摇着蒲扇打蚊子,看着孙子孙女们在街上你追我赶。
山阴路不长,也实在没啥好逛的,但走一走南京的老街、路过生活气息浓郁的小区,换下“上班下班”的心情,从熟悉中体会陌生,就能从亲切中发现新奇。
原来日复一日的疲惫生活,挺可爱。原来我从未认真地观察过它的样子。
回家整理了照片发朋友圈,有朋友留言:“每次看你的照片,都感觉是日本的街道。”
可这是货真价实的家门口啊,不需要特地赶去异国他乡,家乡一样可以小清新,这些与我们朝夕相伴。
而且我觉得最讽刺的是,我能说出为什么东京“鬼母子神社”的“鬼”字为何没有“撇”,却不知道“山阴路为什么叫山阴路”。
在日常中发现非日常。
让我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日夜相伴的街上,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