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美丽中国的建设赓续奋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发展时期。此次,光明网推出“奋进的中国精神”系列特别节目,以微视频的形式深刻讲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奋斗事迹,传递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出的奋斗担当,感知奋进的中国精神。
本期,我们来到千里林海的塞罕坝,见证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的人间奇迹。
2017年12月5日,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塞罕坝林场的代表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捧起了地球卫士奖杯——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塞罕坝人,50多年人工造林112万亩,植树3亿多棵,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令世界惊叹。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下决心在这里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以恢复植被,阻断风沙。1962年,来自18个省区市,24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职工,组成369人的建设大军,进驻塞罕坝。
“等一上坝以后,真的就是白毛风掺着沙子,对面走人根本就看不到,因为那时候没有林子。”陈彦娴说。
寒风暴雪中,塞罕坝务林人抱来干草、石头,搭起草房、窝棚,缺少粮食,便吃全麸黑莜面,缺少蔬菜,便挖点野菜,终于克服生存极限。
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的育苗失败后,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这次塞罕坝人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开启了大面积造林时代。十年后,60多万亩树木让塞罕坝“换了人间”。
然而,1977年10月,一场罕见的“雨凇”灾害袭击塞罕坝,20万亩林木毁于一旦。
“听着咔咔的响声,树木就都折断了,这十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但在自然面前没有办法,眼泪真的是顺着眼睛往下流,把这些折断的树清理完以后,又继续在这片土地上造林。”陈彦娴回忆道。
凭着超常的恒心和意志,塞罕坝人又用了20多年,将林场造林总面积提升到112万亩。
“塞罕坝已经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并且森林的蓄积量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立方米。我们一直秉承一个信念,不忘绿化祖国的初心,不忘改变环境的使命,一直坚守着把这块地绿起来,并且保护起来。”刘海莹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塞罕坝人用青春筑成绿色奇迹,用奋斗成就大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