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江苏睢宁:多措并举,奏响脱贫攻坚交响乐

2019年08月13日 18:50:39 | 来源:新华报业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碧水绕城,乡村美景如画;黄河故道,波光粼粼曲水幽。去年,江苏睢宁县5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12.13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十三五”以来,睢宁县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抓党建促攻坚,不断拓宽扶贫路径,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睢宁样本”。

  因地制宜 激发产业扶贫活力

  “你看这稻蟹,镇里专门请来农业技术专家,给我们讲授种植、疾病预防方法,收购还有保底价,我们只负责管理。”在魏集镇湖畔槐园社区扶贫产业园内,村民王斌一边查看水稻长势,一边跟记者唠嗑。

  王斌是魏集镇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2岁那年,他轧草时伤了右手,落下残疾,五口之家的开销全靠几亩地来维持,生活很是困顿。今年,镇里建起150亩稻蟹共生扶贫产业园,让包括王斌在内的30户低收入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魏集镇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该镇因地制宜,通过“镇农业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稻蟹共生养殖,激起产业扶贫的活力。

  “由镇农业公司投资92万元建起产业园,低收入户无需担保就能从村合作社拿到5万元无息贷款,用来经营产业园里5亩稻蟹田。”镇人大主席吴明明告诉记者,到年底产业园纯收入预计达130万元,入园低收入户均可获纯利近3万元;同时,镇里还计划明年把产业园扩至1000亩,让更多农户鼓起钱袋子。

  “效益好的话,明年我准备贷款10万元扩大规模,以后孩子上大学有保障,日子更有盼头。”王斌说。

  截至6月底,睢宁县建成99个扶贫产业园,带动入园低收入农户3234户。

  拓宽路径 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在李集镇饰品电商产业园交易中心,70岁的低收入农户黄正侠正全神贯注地黏合小挂饰。“这儿离家近,来干点简单的活,也不耽误给老伴做饭。”黄正侠说,她每天得空过来,加工3000个小发卡,挣二三十块零花钱。

  2017年,李集镇建起饰品电商产业园,许多当地人当上经纪人,在外接订单,找当地农村闲置劳动力加工,200多名低收入人口家门口就业挣钱。

  “李集丝网跑天下”,多年来,这里以制作销售妇女头饰“丝网”而闻名。2017年,当地发挥历史优势,建设集饰品加工、产品展示、设计研发、仓储物流、电商培训、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饰品电商产业园,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为实现可持续增收,睢宁按照“消费扶贫”的理念思路,不断拓宽扶贫路径,推动电商新经济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让建档立卡户获得稳定收入。目前,该县全面开设镇级扶贫网店,累计参与帮扶人数90万人左右,帮扶人数超过1.2万,帮扶基金超过1500万元,贫困户最高收入超8000元。

  真抓实干 释放党组织战斗力

  在邱集镇仝海村米厂厂房内,农户朱常春娴熟地操作大米选白机。在米厂干活,他月收入4000元,家里早已脱贫奔小康。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党建是关键。仝海村支部书记夏永带领村支部班子以市场为导向,引进籼稻进行规模化种植,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

  “仝海大米产品直供无锡、苏州、广州等地,收益颇丰。”夏永告诉记者,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党员干部真抓实干,让仝海村从过去“一穷二白”转变为远近闻名的“百万村”,带动100多户低收入农户脱贫。

  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支部还主动与周边8个村结对共建,种植优质水稻2万亩,带动周边3000户群众亩均增收400元,形成“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脱贫致富模式。

  2015年,睢宁建立强弱村结对互助机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筛选战斗力、综合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村党组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与薄弱村党组织结成对子,探索抱团发展之路。

  “我们村和王术村产业相近,都是水稻种植。我们统一提供育苗、管理、肥料等,待水稻成熟后统一回收,每斤多给两毛钱,估算下来,比种植杂交水稻每亩多收入600元左右。”夏永说。

  “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不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在睢宁汇聚起万众一心抓脱贫的强大动能。”睢宁县委副书记王敏说,下一步,睢宁将重点围绕做好“两个增收”目标,从财政资金投入、产业项目建设、扶贫产业园建设、行业扶贫政策、就业创业、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等方面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扶贫工作。

  记者 张 涛/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