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补录河南退档考生,离公平更近还是更远了?|荔枝时评

2019年08月12日 14:39:01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敬一山

  (作者敬一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期波澜起伏的北京大学“退档门”事件,于811日以一个神转折结尾:北京大学承认之前退档程序不合规,将补录被退档的两位考生。这两位考生的分数是542分和536分,比通常录取的学生低了100多分。

  要完整理解这件事的矛盾冲突所在,需要简单梳理事件的经过和争议点。北大在河南的这次招录是执行“国家专项计划”,简单说就是照顾贫困地区的“特招”,可以比正常招录的分数低一些。而这一次的矛盾爆发的根源就在于,“分数低一些”到底可以低到什么程度?

  今年专项计划是在河南省招录八名学生,第六名是667分,但是没想到第七名和第八名有“断崖式”下跌,足足低了100多分。这个分数通常只能读个普通本科,要进北大有些天方夜谭。北大招生办显然也是看这个分数实在太过低于预期,于是以“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为由退档。可没想到河南省招生办不予“配合”,连续两次重新提档交给北大,于是有了北大三次退档的戏码。

  “考生可能完不成学业”的退档理由,显然是有些自大和荒谬的,这也是北大一开始就陷入难以自辩境地的重要原因。但北大的“苦衷”在于,尽管谁都知道这个分数低得有些离谱,但是在制度上,偏偏没有给北大留下根据分数自主决定的空间。只要学生超过一本线,北大就只能顺位录取第一志愿的前八名,不管这个七名八名离北大预期差得有多远。

  北大原本想到的变通手法,是将第一志愿分数过低的两位同学退档,补录第二志愿两位671分的。在北大看来这样的变通“合情合理”,没有减少河南地区的招生总数,又坚持了按分数择优录取的原则。可不知是什么地方出了意外,他们和河南省招办的退档“交锋”被披露,事件成为舆论焦点,本来只是双方的招录协商,变成了舆论的公开审视。于是他们的权宜之计,就被质疑违背了程序正义。

  如果以程序正义为唯一标准,那北大的行为毫无疑问是违规的。可按照实体正义来看,问题好像又不是那么简单。不妨让我们直接来个二选一——录取第一志愿542分和536分的考生,和录取第二志愿两位671分的考生,哪一种更靠近公平呢?他们都是河南考生,那两位低分考生更像是本来就准备复读,所以干脆冒险填北大赌赌运气,而那两位高分考生则是深思熟虑之后,对北大抱着更大的希望。

  有人认为,即便“专项计划”规则是有问题的,在规则没有变之前,也只能遵守,而不能擅自破坏。这道理好像是对的,可其实回避了个案所面临的急迫问题,即在规则可能出现BUG的情形下,是否允许高校以招生自主权的名义去修补它;看着有瑕疵的规则,支持反常的招录,真的就是最合理的做法吗?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变成:要不要给高校自主权留下更多空间?

  而更进一步的争议点还在于,对于招生公平到底该怎么理解。北大这次更像是在坚持按分数排名的公平,而以捍卫程序正义为名批北大的人,实际上是认为那种适当照顾特定群体的“专项计划”是公平的。这个矛盾,实际上是中外大学都面临的困境,是按照绝对的分数排名,还是要考虑更多社会因素,来对招录进行人为的干预。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能无法取得完全的一致,当然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能探讨的只是怎么做能离公平更近一些。

  现在当事的四位学生都被录取,事件有了个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但此刻我们还是应该多问一问,如此处理到底是离公平更近还是更远,我们是该发挥更多“专项计划”来均衡教育资源,还是应该更多尊重高校的自主权?就此而言,看到北大面临的尴尬,看到教育公平面临的深层困境,比简单批判下北大的傲慢,有价值得多。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