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荣立三等战功;50年来,他深藏功与名,从不向人透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直到社区工作人员辗转打听“红色故事”时,他的女儿才发现了父亲的“秘密”。第92个“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家住在泰州海陵区城南街道鑫龙家园的退役老兵张浩,终于重新穿上军装,胸前的军功章依然熠熠生辉。
张浩今年76岁。 1963年底,在老家河南周口读高二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到北京某部队服役,当了一名驾驶兵。入伍后不久,他参加全军大比武,在山区进行加强训练,驾驶汽车从钢轨、钢丝上行驶,练就了一手好车技。
越南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越南,1968年,张浩作为精兵强将,被选调至当时中央军委组建的加强高炮师,准备开赴越南。就在部队开拔前夕,老家给张浩接连发来四封电报,告知他母亲病危,希望他回家探望。作为家中长子,参军5年的他一直没有回家。母亲病危确实应该守候在床前,可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张浩更明白此时肩负的重任,他没有任何犹豫便把电报收了起来,跟随部队奔赴抗美援越的战场。
在越南战场,张浩所在的师布下一个个三千米、五千米的阵地,张浩回忆说,只要美军的飞机从头顶飞过,他们就在地面进行包围式攻击,他们团一个连曾经创下击落20多架敌机的记录。也因为阵地分布密集,敌机的进攻十分集中,战友们最后基本都牺牲了。
张浩回忆战斗往事↑↑↑
后来,美军绕开我方阵地展开攻击,为截住敌人,我军也开始战略转移。为了隐蔽,转移阵地大多在夜晚进行,而越南境内多悬崖峭壁,急转弯多,坡度落差大,后车只能紧紧跟随前车微弱的车灯行进。一次运送战备物资时,张浩开车驶过一个位于峡谷上方的急转弯,他的战友驾驶的车辆却连人带车坠落悬崖,再也没能跟上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人每每回忆起在越南共同战斗的战友,都会情绪低落。
张浩回忆牺牲战友↑↑↑
头顶上不时盘旋的敌机、崎岖的山路和安全系数不高的车况,让他们的战略转移也是险象环生。在一次运送战友的过程中,为了把生存的机会留给战友,技术过硬的张浩,主动请缨驾驶车况最差的车辆行驶在最后,那时,他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经过数十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张浩终于将战友们平安转移。正因为这次突出表现,他荣立三等功,并获得一枚越南政府颁发的军功章。
1969年从越南战场回国后,张浩便收起军功章,退伍回到家乡自谋职业,在郑州成为了一名普通公交车司机。而在抗美援越战斗中,山区密林的战争环境和当地潮湿阴冷的气候,一次不小心的感冒咳嗽,让张浩留下了“哮喘”的病根。
张浩的妻子卢慧莲今年72岁,入伍前两人相识。当年,张浩的父亲在泰州做工程,认识了卢慧莲一家。闲谈中发现,张浩和卢慧莲的母亲同是浙江老乡,就这样,一个在周口、一个在泰州的两个小青年,经家人撮合走到了一起。张浩入伍后,两人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书信交往。
卢慧莲回忆说,那个时候,得知张浩要去越南战场,她十分担心。但书信中还不能让他牵挂、分心,只能鼓励他好好为国家做贡献。张浩上了战场后,卢慧莲寄出去的信大多有去无回,直到张浩平安回国,自己心里的大石头才彻底放了下来。张浩退伍后,已经结婚的两人依旧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直到1979年,两人才先后调回泰州工作,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张浩在泰州某企业从事运输工作。1994年,由于哮喘发作得厉害,他不得不提前病退,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只有2000多元。
今年1月,海陵区城南街道鑫龙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征集“红色故事”时,留意到张浩曾经是退伍军人,便通过张浩的大女儿帮忙向张老打听“战斗故事”,到这时,张浩的老伴和女儿才看到了他珍藏了半个世纪的立功奖状和立功授奖证书。
50多年过去了,两个女儿分别通过自身努力有了安稳的工作,年过古稀的张浩跟老伴以及小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看着被精心收藏的立功奖状,张老说,跟牺牲在越南战场的战友们相比,他已经十分幸福了。没有国家哪有小家,能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为国出力,是他应尽的义务,珍藏军功章,是为了提醒自己,作为曾经的中国军人,要做好时刻为国家做贡献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