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 红色家书|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王若飞致舅父黄齐生

2019年07月29日 14:22:1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系列音频《初心之红色家书》,精选革命前辈和先烈写给家人的30封亲笔书信,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当家播音员、主持人为您倾情朗读,生动解说家书背后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到那个红色的年代,一同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本期家书背景介绍:

  1931年夏天,王若飞受党中央派遣成立西北特委,并任特派员,开展陕甘宁绥一带的武装斗争。由于叛徒出卖,11月21日晚,他在内蒙古包头被国民党逮捕。舅父黄齐生得到消息后立即远赴绥远看望,并设法营救。这封信就是王若飞1932年1月7日在狱中所写。黄齐生与王若飞在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中相依为命,同甘共苦,成为一代舅甥楷模、师生典范。

  写信人:王若飞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收信人: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

  时   间:1932年1月7日

  地   点:国民党归绥(今呼和浩特)“第一模范监狱”

亲爱的舅父:

  吾幼受舅父教养之恩,未有寸报;孤苦老母,未受我一日之奉养;今日被捕,又劳舅父于风雪残冬远来塞外看视。尤其令我感激的是,舅父能了解我,不以寻常儿女话相勉。吾观舅父精神仍如往昔,又知老母至亲骨肉,均各无恙,以后清贫之生活,亦尚能维持,使我更无所念。

  舅父所著书及诗,尚未奉读。他日读后如有所见,能写信时,自当奉告。吾尝谓舅父思想行动为托尔斯泰伯爵一流人物。托氏身为贵族,然极不满上层社会残暴豪华的生活,十分同情于下层平民被践踏的生活,愿意到平民中去,并帮助他们。可惜他只有满腔的同情心,而没有使穷苦群众得到解放的方法,所以他只能是穷苦群众的好友,而不是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我与舅父思想行动分歧的地方。舅父思想,宗教色彩甚浓。一切宗教哲学的发生,都是当时当地社会的反映。时代变动,环境变动,这些宗教哲学也必然要随之变动。现在回、耶、佛等教,已非复最初的本来面目。我之读宗教书籍,只是为知道当时及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怎样在思想上反映出来。我们的哲学,是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这样的精神观与《金刚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静的观点相反。以上请舅父恕我狂妄的批评。

  我妻现在闽北,干戈遍地,音信难通,特留数行,请舅父代为保存,将来有机会见面时交给她。舅父此来,情义已尽。塞外苦寒,不敢久留。舅父回去时,对诸知爱亲友,均请代甥问安。

  甥  若飞

  一九三二年一月七日

1937年,王若飞(右一)出狱后与李培之、王景任、黄齐生在太原

  1931年夏天,王若飞受党中央派遣去内蒙成立西北特委,并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开展陕甘宁绥一带的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由于叛徒出卖,11月21日晚,王若飞不幸在内蒙古包头被国民党逮捕。在敌人严刑逼供和功名利诱面前,他毫不动摇,立场坚定。

  他的舅父黄齐生当时在河北省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得到消息之后,立即远赴绥远看望王若飞,并设法营救。这封信就是王若飞1932年1月7日在监狱写给舅父的。

教育家黄齐生,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爱护者

  黄齐生是中国教育界的先驱者、爱国民主人士。王若飞自幼家境多变,7岁时被舅父黄齐生收养。后来进舅父创办的达德学校就读,再赴日本留学,再到法国勤工俭学,都离不开舅父的支持。黄齐生与王若飞在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中相依为命,同甘共苦,成为后人敬仰的一代舅甥楷模、师生典范。

  对黄齐生这样一位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王若飞十分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他进行教育。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也不例外,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给出了一条消灭剥削压迫、最终通向每一个人的解放的道路。

  王若飞还在信中说:“我们的哲学,是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更是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本质。黄齐生奋斗半世,同情人民疾苦,却未能找到彻底解放他们的方法,如王若飞所说,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王若飞在信中并没有简单进行说教,而是以至亲至诚的情义进行两代人之间的深刻交流。

1945年,王若飞和夫人李培之、儿子毛毛(王兴)在一起

  王若飞铁窗生活长达5年零7个月。在狱中,敌人不断安排人住进他的牢室监视他,不料,一个个都被王若飞感化,成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他还写了两万多字的长信,劝国民党绥远主席傅作义抗战,傅作义很受感动。同时他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如《中国农民战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西安事变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营救下,1937年王若飞获释。抗战胜利后,王若飞协助毛泽东、周恩来做重庆谈判工作。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本文内容来源/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编辑/蔡恋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