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3日,2019年的大暑正式登场!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这个时候防暑便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拥有空调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尚觉得暑热难当,那么古时候的人又是如何度过这炎炎盛夏的呢?
下面就跟着荔枝文艺课代表来看看古人的防暑之法吧~
古建筑自带空调
空调只是将室内的热气转移到室外,并没有降低温度,而很多老房子一走进去,顿觉阴凉。其中道理,玄妙多多~
(绿荫如盖旧亭台)
就建筑体量而言,古代的建筑很少有高度超过树木的。高大的树木绿荫浓郁,枝叶繁盛,在浓荫庇护下的房子就可以避免直接暴露于烈日之下。而老房子内部的高度,又远远地超过今天商品房的净高。这样,热气就有上升的空间,从而使人感觉凉爽。而且传统建筑多有出檐,等级高的还有回廊。回廊作为屋内和室外空间的缓冲地带,保障室内温度冬暖夏凉~
(清代室内井盖)
非但如此,南方地区很多老房子的屋内还常见小水井,这并不是专门用来取水的,而是作为冰箱使用!夏天的时候,用竹篮子盛满水果放入井中,既可以保鲜,还可以吃到冰镇西瓜~
夏日凉风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老南京有民谚曰:“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
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们既用扇子避暑纳凉,又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更有五花八门的折扇、团扇、蒲扇、芭蕉扇、便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扇子文化”。
(清代金陵折扇)
旧时每到炎夏,众人多聚在树下一起纳凉,有儿歌曰:“扇子搧悠风,时刻在手中。谁人问我借,要到八月中。”这道别样的风景,已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夏日凉枕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季纳凉寝具,民间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之说。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
(宋代花叶纹瓷枕)
上图这枚宋代花叶纹瓷枕,其形其色,感觉颇有几分类似西瓜。凉意顿生。不知古人当年消夏,枕着这方瓷枕睡觉时,是否也有点吃冰镇西瓜的感觉呢。
夏日凉座
老家什中,各式瓷凳也颇为常见,式样多多:有全瓷质的鼓凳或觚形凳,也有于木架构上镶瓷板的凳子。
旧时,广东地区的桌椅多以大理石镶面,为的也是能清凉一坐。
(大理石镶面的桌子)
除了镶瓷板的桌凳,南方还多见用竹子编制的各种坐具,或者卧具。于其上歇息,也能获得片刻清凉。
夏日凉衣
(清代《美人出浴图》绢本)
文献中曾有“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这组出土的宋代纱衣、纱裙、罗衫、罗鞋,轻若晨雾,薄如蝉翼。其中纱衣仅重34克,只是看一眼,在炎炎夏日,顿时就觉得清凉了许多。
(宋 六瓣花纹罗衫)
若能如古人一般,于三伏大热之时,着此凉衣,会是何等惬意舒适!
夏日凉饮
早在商代,中国人就掌握了窖冰的技术,于隆冬时节切下冰块放入深窖。三伏大热,则取冰做冷饮。
吴哥窟的石雕中,亦有身着迷你装,手持冰淇淋(也有说是镜子)的神仙姐姐。吴哥窟地处热带,而这雕像,至少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足见民俗中八仙过海的解暑之法由来已久。
这件清光绪粉彩莲瓣形瓷吸杯,是当时夏天喝冰水的用具,较之今日带吸管的可乐杯也毫不逊色。和以窖藏之冰,用饮器盛之,暖暖吸入。于炎炎盛夏,顿觉丝丝清凉!
宫禁中还有更多消夏之法,不为外人所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就曾通过口含玉鱼,来“凉津沃肺”,消除肉体苦热。
(清光绪 绿地双龙纹瓷如意)
满清皇宫中每间房屋都配有一柄如意,以讨“事事如意”的口彩。在炎热的盛夏,怀抱如意,凉意顿生!
不愧是皇家的消夏之法,我们这些普通小老百姓,自然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了。炎炎夏日,只能努力摒弃自己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浮躁,以求心静自然凉了~
作者:考古小涛
实习编辑:陶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