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小学堂|网红通知书让你先酸为敬?穿越600年,超硬核录取大礼包了解一下

2019年07月13日 14:16:5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 记者/朱彤 王婕)

    高校录取季,72变的“录取通知书”们又双叒上热搜了!

    考生一夜变新生,为了留下 “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和荣耀,各大高校拼了,学术比完比设计,颜值与内涵双飞!

  

  校友:“说吧,是我复读还是你补发!”  

       网友:“别人家的学校从来不让我失望!”

       别急着柠檬,毕竟你还没见识过古代那些录取装备......

  如果说现在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3年等一回,一次过4(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古代科举,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钢丝绳”。一次金榜题名,对考生和整个家族来说,荣耀不亚于现如今成为“清北学子”。

  作为中国科举考试的巅峰,明清时代通知书长啥样?录取大礼包丰盛吗?应试者又如何及时得知高中消息?

  为此,荔枝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国科举博物馆原馆长周道祥,今天,就来好好盘一盘金榜题名那些事

     一榜天下知,人生高光时

  周馆长告诉荔枝新闻记者,所谓金榜题名,其中“金榜”就是第一时间张贴出来的“录取通知书”。榜文以黄纸淡墨书写,喜庆吉祥,故称“金榜”。

  古代科举包括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考取的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进士,每一级均会张榜。  

  同治年间的“金榜”

  然而周馆长说,这份“通知书”最初目的并非通知考生,而是为了昭告天下。

  “这是和现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最重要的一点不同。我们叫贡院,为什么叫贡院?为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榜单张贴在贡院外照壁之上,无论风吹日晒,绝不撤掉,因为金榜的目的是要昭告全天下——上榜之人是国之栋梁。”

  唐代徐夤《放榜日》中写道:“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诵读诗句,放榜时的轰动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最后的幸运花落谁家?在古代不但为应试者所关心,更是全国百姓乃至百官都在热议和关心的话题。

  据周馆长介绍,中国科举博物馆所处的江南贡院正是当时乡试的考场,一次乡试,考试时间是962万多考生只有100多人能够通过乡试成为举人而举人也仅是青铜级别,想登上殿试成为王者还有会试要战。

  对比起来,只有三天的高考是真·人间天堂,也难怪范进中举后会喜极而疯了。

  古人极看重名垂青史,因此金榜题名后的进士们还有一个特别的操作——在国子监立下永远的题名碑流芳百世,光耀门楣。下图即为清光绪三十年进士题名碑,当年科举的一二三甲进士姓名及籍贯均镌刻于上,金榜题名的高光时刻也得以绵延千古。

  捷报+旗匾+服袄+鹿鸣宴=硬核“录取大礼包”

  除却金榜这张带不走的巨型通知书,古时候官府是否还会贴心地“私信”考生呢?

  周馆长告诉荔枝新闻记者,古时科举也有单发给应试者的录取通知书。

  相关资料显示,最早的“民间”录取通知书为泥金帖子,出现于唐代。其后出现了“官方授权”的录取通知书:金花帖子。而到了600多年前的明清,发给考生的录取通知书才愈发完善,被称为“联登”、“捷报”或“喜报”

  

  通过童试会发放“简约版”录取通知书,即联登。

  乡试、会试高中后发放的“捷报”也分两种,一种官方的,另一种为民间制的仿官报问题来了,下面两张捷报,你能分清哪张是官方?哪张是民间的吗?

  捷报

  周馆长揭晓答案:“(右图)官方录取通知书是黄色(金色),样式和字体都是规规矩矩的。另外一个(左图)看上去是官报,其实是仿官报,上下都画着龙纹、魁星,作为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古代官方是不会如此花哨。”

  明清捷报规格和今日电影海报相近,如此巨大是为了方便让应试者张贴在厅堂甚至宗祠的墙上,以显荣光。

  然而像如今高校会在录取通知书之外为学生们准备各类指南、纪念款明信片等一样,明清时的“录取大礼包也远不止一张捷报那么简单。

  周馆长告诉记者,明清时代,考中进士、举人的,官府会特地划拨竖旗杆、做匾的银两,称为“旗匾银”。旗杆一般高78,底部用石块夹护,石柱形状各异,刻有考中科举功名者的姓名和科第。而钦赐的匾则要高高挂在门楣或者厅堂之上。可以说是科举光耀门楣的具象表征

  举人旗和进士匾

  此外,对于举人和进士,官方还会专门按规制为其度身定做袍袄。下图即为一件金线进士服,上面精致地绣着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图案。

  

  金榜高中者的优待还不止于此,除上述种种,朝廷还会请大家吃一顿!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每岁仲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

  鹿鸣宴即是于放榜次日,官府邀请金榜题名者和内外帘官参加的一种宴席。得名于明朝皇帝宴请科举学子以“鹿”为主脯的宫廷御膳,用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鹿一直以来被崇为仙兽,意象为难得之才;皇帝贵为天子,“鸣”意为天赐,故皇帝为东,才子为客的这一御膳被名为“鹿鸣宴”,意指天子觅才、重才之宴。不仅是为学子们庆祝,更是高中学子和当朝官员的social良机。  

  鹿鸣宴菜单

  报喜催生商机,堪比古代“宅急送”

  没有飞机、没有江浙沪包邮的古代,录取通知书又如何及时送达呢?

  别担心,可讲究了!

  周馆长介绍,放榜过后,官方发放的捷报,会派人直接送达考生手里。而另外敲锣打鼓送捷报的,是一群专门的人组成的民间机构,被称作“报喜人”或者“报子”  


状元报喜

  “他们很早就打听好了,这些考生是哪个地方的人,派人快马加鞭送去,好讨赏钱。”

  这群“报喜人”的业务范围很广,毕竟科举高中是全家族的荣耀,除了直接到考生家中报喜,亲戚长辈家要报,族长家要报,如果是结过婚的男子,丈母娘家也要报。因此报喜人会印很多份捷报,到时把名字填上去就行了。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

  荔枝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报喜人没有工资,为了及时获得考生的录取信息,要向考官行贿,要出钱刻版,要请抄写员誊录考生姓名,还要骑上快马满城分送,甚至跑百十里路送到外地,为的就是讨更多赏钱

  他们的内部竞争也非常激烈,每科进士得中者最多几百人,而分送喜报的报子却可能多达上千人,谁消息灵通,谁的腿快,谁就能抢到活儿,否则很可能血本无归。

  《儒林外史》中,范进和周进中举,报子来的都不是一批,“一报”到了,还有“二报”、“三报”,人人都捧着喜报,挤到屋里讨赏,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 

  

  清朝晚期,民间专门投递喜报的商业机构还会印发宣传单。上面写着:

  本机构从事专业投递多年,业务熟练,生意兴隆,且有官府正式批文,凡本处秀才、举人、进士喜报,概由本机构投递。

  近来多有奸商,模仿本机构喜报格式,窃取模板,偷偷投递,以此蒙骗赏钱,此种不法之徒,数不胜数,防不胜防。

  现在本机构广而告之:如有报子到贵府呈递喜报,请查验其有无本机构发放的信牌,喜报上有无本机构印制的暗号,如果没有,即属假冒,请贵府及时通知,本机构定有重谢。

  无论古今,一张张录取通知书承载了多少读书人十年寒窗的辛酸。时间流转,万物演化,时代在变,而只有读书永不过时。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