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会士跟你聊人工智能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2019年07月11日 15:14:1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记者/王烨 朱轶琳 实习)7月11日,第八届广电传媒产业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广播电视紫金论坛开幕。此次的主题是“融合媒体 智慧视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人工智能,成为大家日益关心的话题。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何?人工智能能否为媒体融合添砖加瓦?在主旨论坛上,IEEE 会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秘书长李世鹏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演讲。

  当我们在说“人工智能”时 我们到底在说啥? 

  语音识别、人脸监测、机器翻译......不知不觉中,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名词,可是让你解释它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一知半解。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今天李世鹏博士在演讲的一开始,就详细地为观众答了疑解了惑。

  它是指在机器(计算机、机器人等)上实现相当于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等智能行为。现在国际上通常把它分为两类↓

  强人工智能: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指人工系统达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识别人脸、机器翻译等。

  不难理解,迄今为止的人工智能系统都还是实现特定或专用的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可是你能想到吗?在它诞生伊始,并没有受到认可,甚至还一度成为负面词汇。

  据李世鹏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它都饱受争议:

  第一个阶段是1956年—1976年。1956年的Dartmouth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这个阶段是基于符号逻辑的推理证据阶段,它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推理、证明,在数学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其他领域就很难起作用了。

  大约1977年的时候,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人工规则专家系统阶段,吸取了第一阶段“规则”太少的教训,人为建立规则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不过,由于专家无法穷尽所有规则或构建需要的所有特征,人工智能沦为了“人工不智能”。

  直到2006年,Geoffrey Hinton发表了关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论文,人工智能的发展得以进入了第三阶段。Geoffrey在论文中提到,人们可以用深度神经网络做我们过去很多没办法完成的事情。什么是深度神经网络呢?是指将一组神经元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络。

  人类的神经元长这样↓

  人的神经元是这么工作的,神经细胞左端的树突(绿色的部分)像一个信号接收器,将电信号接收进来,接着,神经细胞中部的细胞体(黄色部分)将接收的电信号进行处理,最后处理后的信号经过长长的轴突传达出去,一个信号接收输出的过程就完成了。模仿神经细胞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细胞的工作抽象为数学模型,变成下面这个小模型:

  当我们把大量人工神经元层层相连,不可思议的变化就发生了:

  多层人工神经元组成的嵌套结构,将神经网络的数学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了。现在,人工智能分析处理数据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2006年深度神经网络的发表,为人工智能的开发打开了新局面,加之企业界、投资界的大规模投入,人工智能的发展步入了正轨。

  人工智能的风刮遍了全球,怎么能少了我们中国?

  李世鹏说:“在基础理论的突破、信息环境的支撑,和经济社会需求的拉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呈现着一系列新趋势。”

  在智能水平上,人工智能的感知智能日益成熟,认知智能持续突破。现今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感知智能技术在识别精度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人类水平,我国旷视科技(Face++)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已达到超过人类肉眼的水平;

  大数据+深度学习的主流智能计算范式也已经形成,并且日益成为主流。这种范式已经在我们的各行各业发生巨大的作用,不过离实现强人工智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在智能形态上,人工智能正在朝着与人类更加融合互动的方向发展,并且涌现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推理、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和自主无人系统这五类新的智能形态。

  同时,人工智能应用驱动加速推进,使经济社会巨大潜力逐步显现。麦肯锡公司认为,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使全球GDP每年增加约1.2%,新增经济总量13万亿美元。

  但不得忽视的一点是,全球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伦理关系也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面临着严峻挑战。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将被大幅替代,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出现。但是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也可能遭黑客入侵,从服务人类的工具变为杀人机器,威胁人类社会安全。

  我国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布局,在人工智能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关键技术,都实现了巨大飞跃,使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重要位势。不仅如此,我国在战略、政策、数据和市场应用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将为人工智能实现跨越发展创造重要条件。我国不仅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持,还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我们最不缺乏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他们会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存在诸如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差距较大、高端人才缺乏、高端芯片基础薄弱、高水平人才不足等弱点。

  李世鹏认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既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应通过科技引领和应用驱动的双向发力,实现我国人工智能在理论上尽快补上短板,技术上自主可控,产业上占领制高点,全面增强经济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人工智能+媒体 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演讲结束后,李世鹏接受了荔枝新闻记者的采访,围绕人工智能对媒体发展的影响聊了几点。

  李世鹏认为,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应用有以下三个优势:

  其一,速度快,人工智能可以比人工更迅速地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其二,在相对程式化的内容生产领域,人工智能比个人更具优势,比如新闻通讯的撰写等。

  其三,在内容监管方面看,从内容制作到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传播内容的构建进行监控,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过滤。

  他说:“人工智能在媒体方面的应用有巨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增加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凸显出更好的传播效果等。”

  如今,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不少媒体都对人工智能主播进行了尝试,李世鹏认为,“这一类应用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带来是百花齐放的。大家都知道传统广播电视的模式是一对多,将一个内容传给所有人,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汲取信息的需要。随着类对个性化要求的增多,甚至说对新闻主播人进行一些个性化定制,则会起到吸引更多受众、增加用户黏性的效果。”

  但是,他也提出了一点建议,在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媒体中时,不能过于依赖受众的个人需求,因为长此以往,会将人们困于“信息茧房”之中,并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